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院校动态 来源:武汉大学 2024-01-11 相关院校: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部署,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着力打造高品质思政课程、高层次学科平台、高水平师资队伍、高素质专业人才,努力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整合力量、优化布局,建设高品质思政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大思政课”建设。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汇聚全校6个学部12个学院共180名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全面系统讲授课程内容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分众式教学,努力在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共同打造名师领衔、学理深刻、堂堂精彩、学生喜爱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历史学院推出“四史”课程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主体,聚焦“两个结合”、中国精神等主题,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导引”“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等课程,不断完善思政选修课程体系。连续六年承办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吸引全国31个省(区、市)700余所高校参加,形成1615部获奖优秀作品资源库,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践行”微视频大赛、“观世界·论中国”大学生论坛、红色资源寻访大赛、“奋斗新时代”主题微视频大赛等专题实践活动,推动构建多样立体的“社会大课”体系。推出多门本科生思政慕课,并出版配套学习辅导书,累计选课超160万人次;与光明网联合推出50集“光明理论慕课”;精心制作推出10余期网络思政类对话节目“马上见”,总浏览量超520万人次。
立足优势、强化协同,搭建高层次学科平台。立足马克思主义学院传统优势,整合学科力量,布局研究方向,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具有深厚积淀和特色优势的学科方向,开展重点科研攻关;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系、新增中国共产党历史本科专业,布局“中国共产党历史与党的建设”新学科方向,并明确其所依托的二级学科、本科专业、实体机构、师资力量和科研平台。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二级学科的协同创新。以1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高层次科研项目,以及自主组织实施的27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工程”为牵引,聚焦经典、前沿、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研究推出《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中英文版)》《21世纪以来国外文化发展文献选编》《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及其建设研究》和《文化何以自信》(英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罗马尼亚文版)等成果,组织出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研究”系列丛书。连续三年举办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国际论坛,每年举办20余场马克思主义学科相关学术会议,不断扩大学科影响力。
创新机制、拓宽渠道,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按照“校内深挖潜力、校外广泛拓展”的思路,着力引进、选拔和稳定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师资。开辟教师选留评聘“绿色通道”,完善体现学科特点、适应思政课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和人才项目,扩充优化专职师资队伍。近年来,通过校内优秀管理干部、辅导员、相关学科教师转任思政课教师等方式新增思政课教师11人,聘请“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20人,设立思政课特聘教授岗位,邀请党政干部、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努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工作会议,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工作小组,研究制定符合学院发展的人才工作规划。支持青年教师成长,通过组建青年学术科研团队、出台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传帮带”管理办法和“传帮带”导师考核办法、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备赛活动、举办青年学术沙龙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学院发展建好人才“蓄水池”。
精心组织、多方发力,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坚持党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凝聚精气神 建好双一流”“铸魂育人 风清气正”“党旗增辉”“亮身份、树形象、当先锋”等主题活动,评选“马院榜样”,建立师生党支部结对制度,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和带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全员行动,建立教师担任本科生“烛光导师”全覆盖、“教授指导日”等长效机制,由教师担任青年讲师团、“青马工程”、理论研究会、读书会等指导教师,共同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育人格局。坚持理论滋养,组织开展“经典著作”“师生共话信仰”“四史”等读书会,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暨相关学科全国博士生论坛”,组建博士生宣讲团,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坚持实践磨砺,精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块,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务”“思想政治工作实务”“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实践教学课,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硕、博士研究生全部担任本科思政课助教,与校内外单位共建2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在新时代祖国大地上真切感悟真理力量,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学生实践参与率达100%。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