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院校动态 来源:北京大学 2022-09-01 相关院校: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精准服务,提升源头创新供给能力。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扎实、学科交叉融合广泛的优势,不断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供全流程全链条人才成长精准服务,打造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坚持“鼓励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注重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急需开展应用牵引、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力争实现“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新突破。持续加大对“临床医学+X”“碳中和+”“数智化+”“数字与人文”等重大交叉领域支持力度,推动自然、工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间深度交叉融合,为实现更多“从0到1”的源头创新筑牢基础和保障。
提质增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学者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需要开展科技攻关,多个团队在材料制备、光电器件装置、半导体、高端医疗装备、生物育种、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瞄准国家需求开展创新型研究。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主动对接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科技企业,加快推进重大科研任务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成果转化到产业化推广的全链条设计和联合攻关。牵头研发的“冬奥冰雪项目交互式多维度观赛体验技术与系统”“大型二氧化碳制冷及其跨临界全热回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多项自主创新成果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得到应用。优化重大项目资源配置,完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针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制定重大科研项目资源条件支持保障工作方案,不断强化正向激励引导,为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持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供稳定有力支持。
优化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将科技创新基地作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抓手,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制定《关于加强北京大学理工科重点科研创新基地建设的若干措施》《重点科技创新基地实体化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科技创新基地管理委员会,坚持“资源强挂钩”,统筹基地总体布局和建设运行,着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施“北大科研高峰工程”,以国家创新体系改革要求为导向推进基地优化重组,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数理、化学、环境、生物、医药、信息等为重点领域强化前瞻部署,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软件工程、视频与视觉技术、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等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开放共享,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通过联合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等系列举措,强化与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新增国家级和省部级国际合作基地9个。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与东盟在公共卫生领域等合作,牵头建设“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项目”,助力深化我国与东盟友好互利合作。把握中俄科技创新年机遇,联合成立中俄数学中心,加强数学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共举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百余场,不断提升科研国际影响力。
放管结合,完善科研管理服务机制。坚持以“精细化”服务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积极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良好氛围。修订出台科研项目及资金管理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科研经费“包干制”,优化间接经费、结余经费使用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科研规范管理,确保改革政策“接得住、管得好”。完善科研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合同签订、预算调整等业务办理流程,让信息“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组织科研财务助理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懂政策、精实务、勤服务的学术辅助队伍,2019年至今已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通过创建“北大科研”公众号,推送“不一样的科学家”“学者书房”等内容,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