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2025考研大纲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2020-11-17 相关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
805法学综合二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
法学综合二考试是为我校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相关法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法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考试难度以法学本科毕业生所达到的程度为标准,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为扎实的法学综合功底。
Ⅱ 考试范围
法学综合二科目涵盖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和国际法学,要求考生于上述四门学科中任选两门作答。
Ⅲ 考查目标
(1)掌握相关法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够运用相关法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务问题。
Ⅳ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宪法与行政法学75分
刑法学75分
刑事诉讼法学75分
国际法学75分
(考生任选两门学科作答,总分150分)
四、题型及分值
各学科题型及分值均相同,具体分布如下:
名词解释,5题,每题5分,合计25分
论述题,1题,每题25分,合计25分
案例及材料题,1题,每题25分,合计25分
Ⅴ参考书目和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 宪法与行政法学(75分)
宪法与行政法学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宪法学》,《宪法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宪法与行政法学考查内容
宪法学
第一章 宪法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法与法治
二、宪法与宪制
第二节 宪法的结构与特征
一、宪法结构
二、宪法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
一、法治与分权
二、民主
三、权利与自由
第二章 宪法的制定、修改与发展
第一节 宪制思想及宪法的起源
一、西方宪制思想探源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三、近代中国的宪制历程
四、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宪法的制定
一、制宪权的性质
二、行使制宪权的社会基础
三、宪法制定与宪法修改、宪法解释
第三节 宪法修改
一、宪法修改的意义
二、宪法修改的限制
三、宪法修改的方式和程序
第三章 宪法的监督、实施与解释
第一节 宪法监督与实施
一、宪法监督的含义
二、宪法监督的范围
三、宪法监督的体制
四、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五、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 宪法的解释
一、宪法解释概说
二、宪法解释的机构
三、宪法解释的效力
四、宪法解释的方法
第四章 人权总论
第一节 宪法上的人权
一、在宪法上的人权的地位及理论
二、人权的内涵
三、人权的基本性质
四、人权的享有主体
第二节 人权的类型
一、学理分类
二、解释学上的分类
三、中国现行宪法中的人权规范体系分析
第三节 人权的保障与界限
一、基本人权的保障
二、人权的规范性界限
第五章 人权分论
第一节 自由权
一、人身自由
二、财产权
三、表达自由
四、宗教信仰自由
五、文化活动的自由
第二节 社会权
一、社会基本权利观念的确立
二、社会基本权利的内容
三、劳动权
四、社会保障权
五、受教育权与文化权利
六、权利救济权
第三节 平等权
一、平等的宪法地位
二、宪法上平等的含义
三、平等的种类
第六章 选举与政党
第一节 民主选举的一般理论
一、民主的概念
二、民主选举的理论基础
三、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
四、民主选举的基本体制
第二节 政党的宪法地位
一、政党的概念
二、政党的职能和作用
三、政党的宪法地位
四、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
第三节 选举过程的宪法控制
一、选举权的宪法保护
二、选举权的平等限制
三、选区划分中选举权平等性原则的实现
第四节 中国的选举制度
一、选举制度概述
二、选举方式与选举权主体的确定
三、代表名额的分配
四、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
五、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
六、组织投票与确定当选
七、对代表的监督与罢免
第七章 立法机构
第一节 权力分立与立法机构
一、议会(立法机关)的由来与发展
二、分权学说及其实践
三、人民主权与议行合一
第二节 立法机关的组织与职权
一、西方国家立法机关的组织与职权
二、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与职权
第三节 立法机构的会议制度和议事程序
一、立法机关的会议制度
二、立法机关的议事程序
第八章 行政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之组织
一、行政机构的组织原则
二、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
三、我国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
四、行政机构的任期
五、议会对行政机构的监督
第二节 常态下行政机构的权力
一、行政机构最主要的权力:行政权
二、行政机构的多重角色:以美国为例
三、中国行政机构的职权
第三节 非常态下行政机构的权力:紧急权力
一、紧急状态的涵义
二、紧急状态的类型
三、紧急状态的宣布与终止
四、紧急状态持续的时间
五、行政紧急状态权力:行政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
六、紧急状态权力的底线:不得克减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第四节 政府重塑与机构改革
一、国外政府重塑之经验借鉴
二、中国行政机构改革
第九章 司法机构
第一节 变迁中的司法权
一、司法机构:纠纷解决机构与国家权力分配
二、司法权:一个概念的演化
三、司法权与分权
第二节 司法组织与机构设置
一、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
二、人民检察院组织体系
第三节 权力关系中的司法机构
一、司法机构与党的关系
二、司法机构与人大的关系
三、司法机构与政府的关系
四、媒体监督下的司法
第十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概论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及其理论
一、单一制模式
二、联邦制模式
三、单一制模式与联邦制模式的评价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
一、中央集权主义
二、地方分权主义
三、均权主义
第三节 地方自治及其理论
一、地方自治的概念
二、地方自治的基本理论
三、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结构
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二、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三、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第五节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
一、立法控制
二、行政控制
三、财政控制
四、人事控制
五、司法控制
六、政策控制
七、行政区域与司法区域相分离原则
八、公共权力成本最小原则
九、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原则
行政法学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第一节 行政法与行政法学
一、行政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三、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四、行政法学
第二节 行政法的渊源
一、行政法院的概念与特征
二、我国行政法的渊源
第三节 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客体、特征与变动
第二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概述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意义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体系
第二节 依法行政原则
一、职权法定
二、法律优先
三、法律保留
第三节 行政合理性原则
一、比例原则
二、平等对待
第四节 程序正当原则
一、行政公开
二、程序公正
三、公众参与
第五节 诚信原则
一、诚实守信
二、信赖保护
第六节 高效便民原则
一、高效原则
二、便民原则
第七节 监督与救济原则
一、监督原则
二、救济原则
第三章 行政组织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公共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
二、行政组织的界定
三、行政组织法的分类
四、行政组织法的地位与功能
五、行政组织法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行政组织法律制度
一、行政职能设置
二、政府间的关系
三、社会行政组织制度
四、行政编制制度
第三节 行政主体
一、行政主体的界定
二、行政主体的类型
三、行政主体资格的认定
四、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
第四章 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
第二节 行政行为合法要件
一、行政行为主体合法
二、行政行为权限合法
三、行政行为内容合法
四、行政行为程序合法
第三节 行政行为效力
一、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
二、行政行为的生效
三、行政行为的失效
第五章 行政立法
第一节 行政立法概述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
第二节 行政立法程序
一、编制立法工作计划
二、起草
三、征求和听取意见
四、审查
五、决定与公布
第三节 行政立法的效力
一、行政立法的效力范围
二、行政立法的生效与失效
三、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第四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含义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
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第六章 授益行政行为
第一节 行政给付
一、行政给付与福利行政
二、行政给付的概念与特征
三、行政给付的形式与制度
第二节 行政许可
一、行政许可及立法
二、行政许可事项及其设定
三、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四、行政许可的一般程序
五、行政许可的特别程序
六、行政许可的其他规定
第七章 负担行政行为
第一节 行政处罚
一、行政处罚及立法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
三、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四、行政处罚的管理与适用
五、行政处罚的程序
第二节 行政征收与征用
一、行政征收
二、行政征用
三、行政征收与征用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行政强制
一、行政强制措施
二、行政强制执行
三、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
第八章 行政机关的其他行为
第一节 行政规划
一、行政规划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规划的功能
三、行政规划的主要类型与适用范围
四、行政规划的确定与实施
第二节 行政指导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指导的功能与构成
三、行政指导的依据与分类
四、行政指导的程序
第三节 行政协议
一、行政协议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协议的功能与分类
三、行政协议的权利与义务
四、行政协议的订立与实施
第四节 行政确认
一、行政确认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确认的分类
三、行政确认的原则
四、行政确认制度
第五节 行政调查
一、行政调查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调查的分类
三、行政调查的原则
四、行政调查的程序
第六节 行政检查
一、行政检查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检查的分类
三、行政检查的原则
四、行政检查程序
第九章 行政司法
第一节 行政司法概述
一、行政司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国外行政司法的历史发展
三、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司法制度
第二节 行政司法的主要形式
一、行政裁决
二、行政仲裁
三、行政调解
第三节 专门行政裁判制度
一、专门行政裁判机构
二、专门行政裁判的受案范围
三、专门行政裁判的程序
第十章 行政应急
第一节 行政应急概述
一、行政应急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应急法制的特点与功能
三、行政应急行为的构成要素
四、行政应急性原则
五、行政应急行为的设定与分类
六、行政应急行为法制化的国际经验
第二节 行政应急的实施
一、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条件
二、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主体
三、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方式
四、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程序
五、实施行政应急行为的依据
第三节 我国行政应急法制的完善
一、行政应急行为监督与救济的现状
二、我国行政应急法制的完善路径
第十一章 行政程序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程序的类型
三、行政程序的功能
四、行政程序的原则
五、行政程序法典化
第二节 行政程序制度
一、职权分离制度
二、行政回避制度
三、行政公开制度
四、禁止单方接触制度
五、行政听证制度
六、证据排除制度
七、说明理由制度
八、案卷排他制度
九、行政时效制度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类型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
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第十二章 监督行政
第一节 监督行政概述
一、监督行政的概念
二、监督行政的特征
第二节 监督行政的类型
一、政治监督
二、社会监督
三、国家机关监督
第三节 行政机关的一般监督
一、一般监督行政
二、行政执法监督
第四节 行政机关专门监督
一、审计监督的原则
二、审计机关的职责
三、审计机关的职权
四、审计监督程序
第十三章 行政复议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
一、行政复议的性质与特征
二、行政复议的组织与功能
三、行政复议的原则
四、行政复议的参加人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范围
一、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
二、请求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
三、不能申请复议的范围
第三节 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
一、行政复议的申请
二、行政复议的受理
第四节 行政复议的审理与决定
一、行政复议的审理
二、行政复议决定
第十四章 国家赔偿与补偿
第一节 国家赔偿概述
一、国家赔偿与国家赔偿法
二、国家赔偿法的历史发展
三、国家赔偿责任
第二节 行政赔偿
一、行政赔偿的内涵
二、行政赔偿的范围
三、行政赔偿的程序
第三节 司法赔偿
一、司法赔偿的内涵
二、司法赔偿的范围
三、司法赔偿的程序
第四节 国家赔偿的方式、标准与费用
一、国家赔偿的方式
二、国家赔偿的标准
三、国家赔偿的费用
第五节 国家补偿
一、国家补偿的内涵
二、国家补偿的分类与标准
第十五章 行政诉讼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基本问题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诉讼与其他诉讼的关系
三、行政诉讼的历史发展
四、行政诉讼的目的与功能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原则
一、合法性审查原则
二、司法优先变更原则
三、司法最终裁决原则
第十六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管辖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
二、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依据与标准
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设定方式
四、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内容
第二节 行政诉讼管辖
一、行政诉讼管辖概述
二、级别管辖
三、地域管辖
四、移送管辖
五、指定管辖
六、管辖转移
七、管辖异议
第十七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
一、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
二、行政诉讼当事人
三、行政诉讼代表人
四、共同诉讼人
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
一、行政诉讼原告概述
二、行政诉讼原告的确认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转移
第三节 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人
一、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背景
二、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人的概念与特征
三、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人与一般行政诉讼原告的区别
第四节 行政诉讼被告
一、行政诉讼被告概述
二、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
三、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转移
第五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认
三、第三人参与诉讼的程序
第十八章 行政诉讼证据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诉讼证据形式的分类及其特征
三、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与非法证据排除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
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概念与分类
二、举证与证明责任
三、举证时限
四、法院收集证据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九章 行政诉讼程序
第一节 起诉与受理
一、起诉
二、受理
三、撤诉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一审程序
一、普通程序
二、简易程序
第三节 行政诉讼二审程序
一、行政诉讼二审程序概述
二、上诉的提起与受理
三、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
第四节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二、审判监督案件的审理程序
第二十章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概述
一、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中的规范适用、规范审查与规范冲突
一、规范适用
二、规范审查
三、规范冲突与处理
第二十一章 行政诉讼裁判与执行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裁判、裁定与决定
一、行政诉讼判决
二、行政诉讼裁定
三、行政诉讼决定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执行
一、行政诉讼中的执行
二、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
第二部分 刑法学(75分)
刑法学参考书目
1、《刑法学》(第九版),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备注:第八版也可以)
刑法学考查内容
刑法总论
第一章 刑法概说
一、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二、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一、犯罪概念
二、犯罪构成
第五章 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
二、犯罪对象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一、危害行为
二、危害结果
三、因果关系
第七章 犯罪主体
一、犯罪主体
二、刑事责任能力
三、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
四、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五、单位犯罪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一、犯罪主观方面
二、犯罪故意
三、犯罪过失
四、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五、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六、认识错误
第九章 正当行为
一、正当防卫
二、紧急避险
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二、犯罪既遂形态
三、犯罪预备形态
四、犯罪未遂形态
五、犯罪中止形态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一、共同犯罪概述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三、共犯的分类
第十二章 罪数形态
一、罪数的判断标准
二、实质的一罪
三、法定的一罪
四、处断的一罪
第十三章 刑罚概说
一、刑罚的概念
二、刑罚的功能
三、刑罚的目的
第十四章 刑罚的体系与种类
一、主刑
二、附加刑
第十五章 刑罚的裁量
一、量刑概述
二、量刑原则
三、量刑制度
第十六章 刑罚裁量制度
一、累犯
二、自首
三、缓刑
第十七章 刑罚执行制度
一、减刑
二、假释
第十八章 刑罚的消灭
一、时效
二、赦免
刑法各论
第一章 破坏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罪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四、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
五、集资诈骗罪
六、贷款诈骗罪
七、信用卡诈骗罪
八、逃税罪
九、侵犯著作权罪
十、非法经营罪
第二章 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一、故意杀人罪
二、故意伤害罪
三、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四、强奸罪
五、强制猥亵、侮辱罪
六、绑架罪
七、刑讯逼供罪
八、破坏选举罪
九、虐待罪
第三章 侵犯财产罪
一、抢劫罪
二、盗窃罪
三、诈骗罪
四、侵占罪
五、职务侵占罪
六、挪用特定款物罪
七、敲诈勒索罪
八、故意毁坏财物罪
第四章 贪污贿赂罪
一、贪污罪
二、挪用公款罪
三、受贿罪
四、单位受贿罪
五、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六、行贿罪
七、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
八、对单位行贿罪
第三部分 刑事诉讼法学(75分)
刑事诉讼法学参考书目
1、《刑事诉讼法学》(第六版),宋英辉、甄贞主编,杨正万、杨雄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刑事诉讼法学考查内容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第一节 刑事诉讼
一、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二、划分刑事诉讼阶段的标准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属性
二、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第二章 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
第一节 概述
一、刑事诉讼中专门机关的概念、专门机关的范围
二、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的概念、诉讼参与人的范围
第二节 人民法院
一、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
二、我国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
三、我国审判组织的种类、合议庭的人员组成情况
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
一、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
二、我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领导体制
第四节 公安机关
一、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
二、公安机关的组织体系、领导体制
第五节 当事人
一、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条件和范围
二、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
三、自诉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防御性权利、救济性权利、诉讼义务
五、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诉讼权利、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六、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范围
第三章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第一节 发达国家刑事诉讼的通行原则
一、程序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
二、司法独立原则的要求
三、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四、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五、不告不理原则的内容
六、平等对抗原则的要求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原则的法律依据与含义
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法律依据与含义
三、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法律依据与含义
四、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内容
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法律依据与含义
六、审判公开原则的含义
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的法律依据及基本含义
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的含义
九、具有法定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原则的内容
第四章 管辖
第一节 概述
一、管辖的概念
二、确定管辖应遵循的原则
三、我国刑事诉讼管辖的分类
第二节 立案管辖
一、立案管辖的概念
二、划分立案管辖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公安机关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
四、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
五、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
第三节 审判管辖
一、审判管辖的概念和种类
二、级别管辖的概念、划分依据、各级法院管辖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范围
三、地区管辖的概念、确定原则
四、指定管辖的概念、主要情况
五、专门管辖的概念、军事法院管辖的案件范围、铁路运输法院管辖的案件范围
第五章 回避
第一节 回避的概念、回避人员范围、理由及种类
一、回避的概念
二、法律规定的回避人员范围
三、回避理由的具体情形
四、回避的种类
第二节 回避的程序
一、回避的提起主体和提起方式
二、回避的决定主体、决定程序
三、违反回避规定的法律救济措施
第六章 辩护与代理
第一节 我国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辩护的概念和种类、法律援助辩护的类别、应当通知法律援助辩护的法定情形
二、辩护人的概念和范围
三、辩护人的职责
四、辩护人的诉讼地位
五、辩护人的诉讼权利、诉讼义务
第二节 刑事代理
一、刑事代理的概念和种类
二、诉讼代理人的范围、权利
第七章 强制措施
第一节 概述
一、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概念、特点
二、适用强制措施应当考虑的因素
三、强制措施与刑罚的区别
四、我国强制措施的体系
第二节 拘传
一、拘传的概念、特点
二、拘传的适用程序
第三节 取保候审
一、取保候审的概念和适用情形
二、取保候审的方式
三、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应遵守的规定
四、取保候审的决定主体、期限
第四节 监视居住
一、监视居住的概念和适用情形
二、被监视居住人在监视居住期间应遵守的规定
三、监视居住的期限
第五节 拘留
一、拘留的概念、适用情形
二、拘留的决定主体
三、拘留的执行程序
四、拘留的期限
第六节 逮捕
一、逮捕的概念、适用情形及适用条件
二、逮捕的权限划分
三、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
四、公安机关执行逮捕的程序
五、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方式、审查结果
第七节 强制措施的变更和解除
一、可以变更或解除逮捕的情形
二、应当解除或撤销逮捕的情形
第八章 附带民事诉讼
第一节 概述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特点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二、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种类
三、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种类
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和审判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条件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原则
三、附带民事诉讼的具体审理程序
第九章 期间和送达
第一节 期间
一、期间的概念、意义
二、期间的计算单位、计算方法、特别规定
三、期间恢复应具备的条件
四、期间的延长
五、期间重新计算的情形
第二节 送达
一、送达的概念和特点
二、送达的方式
第十章 刑事诉讼的中止、终止
第一节 刑事诉讼的中止
一、刑事诉讼中止的概念
二、刑事诉讼中止的原因
第二节 刑事诉讼的终止
一、刑事诉讼终止的概念
二、终止与中止的区别
三、刑事诉讼终止的原因
第十一章 刑事证据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一、刑事证据的概念
二、刑事证据的特征
三、刑事证据的意义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种类
一、刑事证据种类的概念和范围
二、物证与书证的概念、联系与区别
三、证人证言的概念、特点、证人出庭作证的条件、保障证人出庭作证的措施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特点
五、鉴定意见的概念和特点
六、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概念和特点
第三节 刑事证据的分类
一、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划分标准、言词证据的范围、实物证据的范围
二、言词证据的特点、收集运用言词证据应注意的问题
三、实物证据的特点、收集运用实物证据应注意的问题
四、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概念和划分标准、原始证据的范围、传来证据的范围
五、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划分标准
六、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概念和划分标准
七、收集运用直接证据应注意的问题
八、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有罪应符合的条件
第十二章 刑事证据规则
第一节 关联性规则
一、品格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情形
二、类似事实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情形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沿革
二、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
三、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阶段及排除程序
第十三章 刑事证明
第一节 概述
一、刑事证明的概念
二、刑事证明的特征
第二节 刑事证明主体
一、证明主体的概念、条件
二、我国刑事证明主体的范围
第三节 刑事证明对象
一、刑事证明对象的范围
二、免证事实的范围
第四节 刑事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具体含义
二、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三、公诉案件中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
四、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例外情形
五、刑事证明责任转移和倒置的区别
六、刑事证明责任倒置的适用情形
第五节 刑事证明标准
一、刑事证明标准的概念、设定证明标准应考虑的因素
二、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与内心确信标准的关系
三、客观真实说与法律真实说的关系
四、我国认定有罪的证明标准
五、我国刑事诉讼不同阶段对证据的要求
第十四章 立案
第一节 立案概述
一、立案的概念
二、立案的功能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一、立案的材料来源
二、立案的条件
第三节 立案程序和立案监督
一、立案程序
二、立案监督
第十五章 侦查
第一节 侦查概述
一、侦查的概念
二、侦查的阶段
三、侦查机关
四、侦查活动的原则
五、侦查中的人权保障
第二节 侦查行为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
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概念;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循的原则;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
二、询问证人
询问证人的概念;询问证人的程序
三、勘验、检查
勘验、检查的概念;勘验、检查的种类和程序;侦查实验
四、搜查
搜查的概念;搜查的程序
五、查封、扣押物证、书证
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的概念;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的程序
六、鉴定
鉴定的概念;鉴定的程序
七、辨认
辨认的概念;辨认的程序
八、技术侦查措施
技术侦查措施的概念;技术侦查措施的程序
第三节 侦查终结
一、侦查终结的概念
二、侦查羁押期限
三、侦查终结案件的处理
第四节 补充侦查
一、补充侦查的概念
二、补充侦查的类型
第十六章 起诉
第一节 起诉概述
一、起诉的概念与目的
二、起诉的模式
三、起诉的意义
第二节 审查起诉
一、审查起诉的概念
二、审查起诉的步骤和方法
三、审查起诉的期限
第三节 提起公诉
一、提起公诉的概念和提起公诉的条件
二、起诉书以及证据材料的移送
三、补充、追加、变更与撤回起诉
第四节 不起诉
一、不起诉的概念
二、不起诉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三、不起诉的程序
四、对不起诉决定的救济
第十七章 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 第一审程序概述
一、第一审程序的概念
二、第一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
第二节 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一、开庭审判前的准备
二、法庭审判
三、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期限
四、法庭审判笔录
五、法庭秩序
六、延期审理
第三节 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一、自诉案件的受理
二、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
第四节 简易程序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三、简易审判程序的特点
四、简易程序的决定适用和审判程序
第五节 速裁程序
一、速裁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二、速裁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和条件
三、速裁案件的审理程序
四、速裁程序的转处
第六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
一、判决的概念和种类
二、裁定的概念、特征和适用
三、决定的概念、分类和适用
第十八章 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概述
一、两审终审制
二、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三、第二审程序的功能
第二节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一、提起第二审程序的主体
二、上诉、抗诉的理由
三、上诉、抗诉的期限
四、上诉、抗诉的方式和程序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判
一、全面审理原则
二、对第二审案件的审判方式和程序
三、对第二审案件的处理
四、第二审案件的审判期限
第四节 上诉不加刑原则
一、上诉不加刑的概念和意义
二、上诉不加刑的适用
第十九章 死刑复核程序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概述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
第二节 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一、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
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
三、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
四、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的法律监督
第三节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一、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核准权
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
三、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
第二十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概述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性质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特征
三、审判监督程序的功能
第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一、申诉的概念、效力、理由和救济
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
三、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
第三节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
一、重新审判的程序
二、重新审判的审理期限
三、重新审判的处理方式
第二十一章 执行
第一节 执行概述
一、执行的概念和特点
二、执行的对象和机关
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一、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
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
三、有期徒刑缓刑、拘役缓刑的执行
四、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
五、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
六、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判决的执行
第三节 执行的变更
一、死刑执行的变更
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变更
三、暂予监外执行
第二十二章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
第一节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概述
一、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二、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法律渊源
第二节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方针和原则
一、教育、感化、挽救方针
二、分案处理原则
三、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原则
四、审理不公开原则
五、全面调查原则
六、迅速简易原则
第三节 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基本制度
一、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
二、全程法律援助制度
三、社会调查制度
四、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五、犯罪记录的封存和保密制度
第四节 未成年人案件的具体诉讼程序
一、立案程序
二、侦查程序
三、起诉程序
四、审判程序
五、执行程序
第二十三章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一节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概述
一、当事人和解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二、当事人和解程序的价值与功能
第二节 当事人和解程序适用的条件与案件范围
一、当事人和解程序适用的条件
二、当事人和解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
第三节 当事人和解的具体程序与对案件的处理
一、当事人和解的具体程序
二、当事人和解公诉案件的处理
第二十四章 缺席审判程序
第一节 缺席审判程序概述
一、缺席审判程序的概念
二、缺席审判程序的特征
第二节 缺席审判程序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
一、针对潜逃境外的被告人进行的缺席审判
二、针对患有严重疾病被告人的缺席审判
三、针对死亡被告人的缺席审判
第三节 缺席审判的具体程序
一、缺席审判案件的管辖和审判组织
二、人民法院审查案件程序
三、传票和起诉状副本的送达方式
四、缺席审判中的辩护
五、缺席审判的上诉程序
六、缺席审判的重新审理程序
第二十五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第一节 没收违法所得程序概述
一、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概念
二、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节 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适用范围及管辖
一、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案件类型
二、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适用条件
三、没收违法所得案件的管辖
第三节 没收违法所得的具体程序
一、启动程序
二、审理程序
三、裁定程序
四、上诉、抗诉程序
五、回转程序
第二十六章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第一节 强制医疗程序概述
一、强制医疗程序的概念
二、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
第二节 强制医疗的适用程序
一、申请与管辖
二、审查与处理
三、审理与裁判
四、强制医疗的救济
第四部分 国际法学(75分)
国际法学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公法学》(第二版),《国际公法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国际法学考查内容
绪论
第一节 国际法的重要性与国际法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际法的贡献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法观点
二、列宁的国际法立场
第三节 中国国际法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国际法学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国际法学
三、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念的提升与创新
第一章 国际法的性质与发展
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与特征
一、国际法的名称与定义
二、国际法的性质与特征
三、国际法效力的根据与范围
第二节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二、当代国际法的趋势与挑战
第三节 中国与国际法
一、中国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际法
二、新中国对现代国际法的贡献
第二章 国际法的渊源
第一节 国际法渊源的内涵与类别
一、国际法渊源的内涵
二、国际条约
三、国际习惯
四、一般法律原则
五、司法判例
六、公法学家的学说
七、国际组织的决议
八、单边行为在国际法上的意义
第二节 国际法渊源的位阶与强行法
一、国际法渊源的位阶
二、国际强行法
第三节 国际法的编纂
一、国际法编纂的含义与类型
二、联合国编纂国际法的活动
第三章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第一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
一、一元论
二、二元论
三、协调论
第二节 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
一、国际法在国内适用的方式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冲突及其解决
三、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
第三节 国内法对国际法的影响
一、国内法对国际法实体规则的影响
二、国内法对国际法程序规则的影响
第四章 国际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 概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地位与贡献
第二节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二、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
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四、不干涉内政原则
五、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六、民族自决原则
七、国际合作原则
八、保护基本人权原则
第五章 国际法的主体
第一节 概述
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二、国际法主体的范围
第二节 国际法主体的种类
一、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二、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三、争取独立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第三节 个人的国际法地位问题
一、自然人作为国际法的主体问题
二、法人作为国际法的主体问题
第六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第一节 国家的要素与类型
一、国际法上国家的构成要素
二、国家的类型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独立权
二、平等权
三、自卫权
四、管辖权
第三节 国家豁免
一、国家豁免的概念
二、国家豁免原则的发展
三、国家豁免的主体
四、不得援引国家豁免的诉讼
五、国家豁免权的放弃
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
一、承认的概念与方式
二、国家承认
三、政府承认
第五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
一、国际法上继承的概念
二、国家继承
三、政府继承
第七章 国际组织法
第一节 概述
国际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联合国及其法律制度
一、联合国概述
二、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
三、联合国的会员国
四、联合国的主要机关及其职权
第三节 专门性国际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一、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
三、区域性国际组织与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法律关系
第五节 中国与国际组织
中国与联合国
第八章 国际法上的个人
第一节 个人的国籍
一、国籍的概念及意义
二、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三、国籍的抵触(冲突)及其解决
四、中国的国籍法
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与待遇
一、外国人的概念与法律地位
二、外国人待遇的一般原则
三、外交保护
四、中国对外国人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
一、引渡
二、庇护
第四节 难民
一、难民和国际难民法的概念
二、难民身份的确定
三、难民的法律地位
四、中国保护难民的基本立场和实践
第九章 国际人权法
第一节 概述
国际人权法的渊源
第二节 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对象与范围
一、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对象
二、国际人权法保护的权利范围与类型
第三节 国际人权保护的监督机制
一、国际监督机制
二、国内监督机制
第四节 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与实践
一、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中国积极践行人权保护的努力与成就
第十章 国家领土法
第一节 国家领土的概念与构成
一、国家领土的概念
二、国家领土的构成
第二节 领土的取得与变更
一、传统国际法取得领土的方式
二、现代国际法变更领土的方式
三、领土争端及其解决
第三节 领土主权及其限制
一、领土主权
二、对领土主权的限制
第四节 边界和边境制度
一、边界的形成与划分
二、边境制度
三、中国的边界现状
第五节 南极和北极
一、南极的法律地位
二、北极的法律地位
第十一章 国际海洋法
第一节 国际海洋法的发展
一、海洋的重要性
二、国际海洋法的概念
三、国际海洋法的编纂与发展
第二节 领海与毗连区
一、领海的概念与法律地位
二、领海基线与领海宽度
三、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领海界限的划定
四、毗连区制度
五、中国的领海与毗连区法
第三节 专属经济区
一、专属经济区概念的形成
二、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
三、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制度
四、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制度
第四节 大陆架制度
一、大陆架的概念
二、大陆架的法律地位
三、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问题
四、中国的大陆架制度
第五节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及群岛水域
一、用于国际通行的海峡与过境通行制度
二、群岛与群岛国
三、南海诸岛、钓鱼岛的法律地位
第六节 公海
一、公海的概念与法律地位
二、公海的法律制度
第七节 国际海底区域制度
一、国际海底区域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
三、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与管理制度
四、关于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
第十二章 空间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空气空间法
一、空气空间法的法律渊源
二、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外层空间法
一、外层空间法的法律渊源
二、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
第十三章 条约法
第一节 概述
一、条约的概念与特征
二、条约的名称与种类
三、条约法的编纂
第二节 条约的缔结
一、缔约权能
二、缔约程序
三、条约的加入
四、条约的保管、登记与公布
五、中国的缔结条约程序法
第三节 条约的保留
一、条约保留的定义
二、条约保留的范围
三、条约保留的接受与反对及其法律效果
四、条约保留的程序
第四节 条约的生效与暂时适用
一、条约的生效
二、条约的暂时适用
三、条约的有效期
第五节 条约的遵守与适用
一、条约必须遵守
二、条约的适用
第六节 条约与第三方
一、条约的相对效力原则
二、条约为第三方创设权利
三、条约为第三方创设义务
第七节 条约的解释
一、条约解释的含义
二、条约解释的主体
三、条约解释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第八节 条约的修订、终止与无效
一、条约的修订
二、条约的无效
三、条约的终止及暂停施行
第十四章 外交与领事关系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外交与外交关系
二、外交关系法的编纂与发展
第二节 外交关系机关与外交人员
一、国内外交机关
二、外交代表机关
三、特别使团
四、外交团
五、外交代表职务的终止
第三节 外交特权与豁免
一、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根据
二、使馆的特权与豁免
三、使馆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四、特别使团及其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五、外交代表机关及其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
六、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
第四节 领事关系法
一、领事特权与豁免
二、领馆及其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
第五节 中国关于外交与领事工作的立法和制度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外交人员法
四、有关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的法律制度
第十五章 国际责任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国际责任的概念
二、联合国框架下有关国际责任的编纂活动
三、国际责任制度的新发展
第二节 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
一、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概念
二、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免责事由
四、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形式
第三节 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
一、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形式
第十六章 国际争端解决法
第一节 国际争端的特征与类型
一、国际争端的概念与特征
二、国际争端的类型
三、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第二节 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方法
一、谈判与协商
二、斡旋与调停
三、其他方法
第三节 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
一、仲裁
二、司法或准司法方法
第四节 中国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与实践
一、一贯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二、坚持协商与谈判为首选方法
三、不排除法律方法或准司法方法
第十七章 国际刑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国际刑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国际刑事司法机构
第二节 国际罪行
一、种族灭绝罪
二、反人道罪
三、战争罪
四、侵略罪
第三节 国际刑事责任的原则
一、个人刑事责任
二、指挥官责任
三、官方身份不免责
四、执行命令引起的刑事责任
第十八章 国际人道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人道法的适用范围与特点
一、适用范围
二、基本特点
第三节 对战争受难者的保护
一、保护体系的形成
二、保护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保护体系的内容及范围
第四节 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
一、区分原则
二、避免不必要痛苦原则
三、比例原则
第五节 战俘待遇
一、战斗员地位的基本定义
二、战俘的权利与义务
三、反恐及战俘的最新发展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