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2025考研大纲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 2019-03-14 相关院校:黄冈师范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 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测试
考试类型:□初试 R复试笔试 □加试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古代文学 20分
(二)现当代文学 15分
(三)外国文学 15分
(四)文艺理论 20分
(五)古代汉语 15分
(六)现代汉语 15分
(四)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古代文学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古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了解掌握中国文学史上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走向,及其各不相同的文体、风格与流派,
2.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了解重要文学篇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阐释重要文学现象。
考试内容:
先秦文学
一、绪论
1.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2.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问题
3.了解先秦文学的形态、创作的流变
4.了解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二、上古神话
1.了解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2.掌握四大神话及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
3.掌握上古人类的思维特征
4.了解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5.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三、《诗经》
1.概述部分
(1)了解《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2)了解《诗经》的传授与版本
2.《诗经》的主要内容--爱情婚姻、农事诗、征夫诗、思妇诗、民族史诗,重点考核爱情诗赏析、婚姻诗论述
3.《诗经》的艺术成就--重章叠句、赋比兴手法;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
重点在比兴、叠字、复沓章法
4.了解《诗经》在文学中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叙事散文
1.先秦散文概述
(1)了解叙事散文的发展过程
(2)掌握《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的概念
2.《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辞令特点
3.《战国策》的形象及其塑造方法、辞令特点、叙事成就
4.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五、说理散文
1.先秦诸子散文概述
了解《论语》、《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作者,产生背景
2.《论语》的思想内容
3.《孟子》的论辩特色
4.《庄子》的艺术成就
5.先秦诸子寓言特点
6.先秦说理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六、屈原与楚辞
1.了解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2.掌握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
3.掌握《离骚》的美人、香草意象
4.掌握《离骚》、《九歌》的想象力
5.了解宋玉及其辞的地位及影响
6.了解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秦汉文学概述
1.了解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
2.掌握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1)赋的起源与发展状况
(2)史传散文《史记》等基本知识
(3)五言诗的发生、发展与七言诗的孕育
二、两汉辞赋
1.汉赋概述
(1)汉初骚体赋与贾谊
(2)《七发》的继承与创新
(3)汉大赋的涌现与司马相如、西汉后期大赋模仿风习与扬雄
(4)东汉京都赋的崛起及其后期抒情小赋的勃兴与其内容的时代性转换
2.汉赋作品
《七发》、《归田赋》、《刺世疾邪赋》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三、两汉诗歌
1.汉诗概述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诗的内容、艺术与影响
(2)东汉文人诗与《古诗十九首》
2.汉诗作品
《上邪》、《陌上桑》、《东门行》、《十五从军征》、《焦仲卿妻》、《五噫歌》、《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
四、两汉散文
1.了解汉初散文发展概况及各种类型的散文
2.汉散文作品
《谏逐客书》、《过秦论》、《李将军列传》、《苏武传》
五、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理解、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2.掌握此期文学批评兴盛的情况
3.掌握此期文学发展历程
4.了解思想、宗教(玄学、佛学)及社会动乱对这个时期文学、文人的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诗歌
1.魏晋南北朝诗歌概述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诗风、玄言诗、游仙诗、山水田园诗、永明体一宫体诗、南北朝民歌、庾信
2.魏晋南北朝诗歌
《短歌行》、《七哀诗》、《燕歌行》、《赠白马王彪》、《咏怀诗》、《咏史》(左思)、《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读山海经》、《登池上楼》、《拟行路难》、《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拟咏怀》、《西洲曲》、《木兰诗》、《敕勒歌》
七、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1.概述部分
掌握此期辞赋、骈文、散文的新变
2.魏晋南北朝文
《归去来兮辞》、《出师表》、《桃花源记》、《水经注·江水》、《洛阳伽蓝记》
八、魏晋南北朝小说
1.概述部分
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的起源、兴盛局面、特色及成因
2.具体作品
《搜神记·李寄》、《世说新语》
隋唐五代文学
一、绪论
1.隋唐五代社会概况
2.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3.唐诗繁荣的原因
二、初唐诗坛
1.初唐诗坛
2.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3.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三、盛唐的诗人群体
1.盛唐诗歌概述
2.王维及其作品
3.王昌龄及其作品
4.孟浩然及其作品
5.高适、岑参及其作品
四、李白
1.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2.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4.李白的绝句
5.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五、杜甫
1.杜甫的生平
2.杜甫的律诗
3.杜甫诗的艺术风格
4.杜甫诗的地位及影响
5.杜甫诗的作品分析
六、中唐诗人
1.李贺诗歌艺术特色及其作品
2.刘禹锡诗歌艺术特色及其作品
3.韩孟诗派诗歌主张及艺术风格
七、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1.白居易及其诗歌主张
2.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白居易作品分析
4.新乐府运动及其诗人
八、韩柳散文艺术特色
1.唐代古文运动
2.韩柳散文作品
九、晚唐诗歌
1.杜牧及其作品
2.李商隐及其作品
3.晚唐诗歌概况
十、晚唐五代词人
1.词的起源
2.李煜词及其作品
3.温庭筠及其作品
宋元(金)文学
一、绪论
1.北宋、南宋政治、经济、军事对文学的影响
2.宋代古文、诗、词、话本的突出成就及影响
3.元杂剧兴盛原因及其成就
4.金代诗词概论
二、北宋诗、词、文
1.以欧阳修为代表的诗、词、文大家
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3.柳永等伟大词人
4.苏舜钦、梅尧臣、王安石的诗文
5.全面发展集大成者--苏轼之诗、词、文
6.江西诗派
7.周邦彦等大词人及其词
三、南宋
1.李清照词
2.姜夔等词人的词
3.辛弃疾词及辛派词人
4.南宋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的成就
5.《沧浪诗话》、《词论》
6.宋话本的成就
四、金代文学
1.诗词概说
2.元好问
五、元代文学
1.元杂剧著名作家关汉卿及其突出成就
2.王实甫的《西厢记》
3.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的杂剧
4.南戏与高明的《琵琶记》
5.元散曲的成就
明清文学
第一章 概论
1.明代文学的特点
2.通俗文学的发展
3.心学及其"左"派对中晚期文学的影响
4.清代文学的特点
5.清代的文化统治和学风
第二章 明清文坛派别及诗文
1.明代的文学流派及其主张
2.台阁诗与"三杨"、茶陵派与李东阳
3.前七子与李梦阳、何景明
4.后七子与王世贞
5.公安派与袁宏道
6.竟陵派诗歌特点
7.唐宋派与归有光的散文
8.明代的其他诗文
9.高启的诗作
10.杨基与袁凯的诗作
11.宋濂和刘基的散文
12.清代的诗文
13.清初遗民诗及其影响
14.钱谦益与虞山派
15.吴伟业的"梅林体"
16.王士祯"神韵说"及诗作
17.袁枚和"性灵派"
18.桐城派和清代散文
第三章 小说源流
1.小说的起源
2.小说的发展分期及其代表作品
第四章 三国演义
1.宋元话本与《三国演义》
2.《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3.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4.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5.结构特点
第五章 水浒传
1.《水浒》的思想内容
2.“招安”问题分析
3.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第六章 西游记
1.《西游记》的创作功绩和艺术特色
2.孙悟空形象分析
3.《西游记》与神魔小说
第七章 红楼梦
1.曹雪芹的生平和思想
2.《红楼梦》的创作
3.新旧“红学”
4.《红楼梦》思想内容
5.《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
6.《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第八章 明清其他小说
1.明中叶后的其他小说
2.拟话本
3.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4.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第九章 明清戏剧
1.杂剧与南戏的发展
2.汤显祖和“临川四梦”
3.李玉和《清忠谱》
4.洪 和《长生殿》
5.孔尚任和《桃花扇》
6.李渔的戏曲理论
现当代文学
考试目标: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线索和面貌,对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整体性把握,对文学作品的具有一定的阅读评析能力
考试内容:
现代文学
(一)总论
1.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
2.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
3.描述对象和宏观特征。
(二)第一编(第一个十年)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4.现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5.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6.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7.《呐喊》与《彷徨》。
8.《野草》与《朝花夕拾》。
9.“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
10.“自叙传”抒情小说与创造社。
11.胡适与早期白话诗。
12.郭沫若与《女神》。
13.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14.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5.《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6.冰心、朱自清与现代散文。
17.“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散文。
18.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
19.田汉、丁西林与中国早期的话剧实践。
20.民国旧派文学的转化。
(三)第二编(第二个十年)
1.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2.革命文学论争与左翼文学思潮。
3.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4.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5.老舍与“京味小说”。
6.巴金的小说创作。
7.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田园乡土风格。
8.左翼小说。
9.京派与海派文学。
10.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11.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2.《故事新编》。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13.曹禺和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14.《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四)第三编(第三个十年)
1.战争制约下的文学与政治。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胡风等人的理论批评。
4.赵树理的文学创作。
5.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6.张爱玲的小说。
7.钱钟书的《围城》。
8.艾青诗歌的独特意向、风格和主题。
9.七月派诗人、“中国新诗派”的创作。
10.报告文学的勃兴。
11.小品散文的多样风姿。
12.陈白尘的戏剧创作。
13.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当代文学
(一)总论
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
2.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
(二)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
1.毛泽东文艺思想。
2.50-70年的文艺批评和批判运动。
3.“双百方针”与文学的政治化倾向。
4. 诗人的艺术困境。
5.农村小说《创业史》等。
6.《保卫延安》《红旗谱》《红日》等革命历史小说。
7.《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8.历史小说《李自成》。
9.《三家巷》及其评价。
10.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11.“百花文学”。
12.贺敬之、郭小川的的政治抒情诗。
13.话剧创作及老舍的《茶馆》。
14.“文革”文学的发生过程及其特征。
15.“革命样板戏”。
16.丰子恺、穆旦、牛汉、无名氏等人的“地下创作”。
17.“天安门诗歌”。
(三)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1.思想解放潮流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2.新启蒙下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
3.多元形态的文学话语与写作立场。
4.伤痕文学。
5.反思文学。
6.改革文学。
7.寻根文学。
8.先锋文学。
9.现代派小说。
10.新写实文学。
11.新生代小说。
12.王朔、王小波等人的小说。
13.新时期诗歌思潮:“归来者”的诗歌,“朦胧诗”,新生代诗歌。
14.新时期的散文:报告文学,反思性散文,文化散文。
15.巴金《随想录》的文学史意义。
16.新时期的“女性文学”。
17.九十年代以来文学文学发展的动向。
文学理论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命题、基本理论。
2.理解各种文学理论流派的形成、基本理论主张。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形态
3.文学理论的当代性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文学活动论
2.文学反映论
3.艺术生产论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5.艺术交往论
6.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三)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与文学活动
2.文学四要素
3.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四)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含义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五)文学创造过程
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2.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六)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真: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2.善:情感评价、人文关怀
3.美:形式创造
(七)文学创造的类型和体裁
1.文学作品的类型
2.文学作品的体裁
(八)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文学典型
3.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
(九)叙事性作品与抒情性作品
1.叙事性作品
2.抒情性作品
(十)文学风格
1.风格的观念和理论
2.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3.文学风格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及流派风格
(十一)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2.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3.文学接受的发生、发展、高潮
(十二)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2.文学批评的模式
3.文学批评的实践
古代汉语
考试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释古代语言现象。
3.能利用所学古汉语知识标点并翻译有一定难度的文言短文。
第一章、绪论及常用工具书
第一节 绪 论
一、古代汉语的含义。
二、文言文的含义。
三、古白话的含义。
第二节 常用工具书
一、字典辞书的三种编排方式
二、几部常用字典辞书的主要优缺点:
《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说文》四大家的名称及代表著作、
《辞源》、《经传释词》、《词诠》
三、了解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及其性质。
第二章、文 字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及构造
一、“六书”的内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及其特点、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二、能够依据“六书”理论,分析一定数量的汉字结构,包括教材中的例字,课堂上涉及到的例字及系列练习一中的常用字。
三、“六书”的名称及其由来。
四、汉字的形体演变。
五、六书的局限。
第二节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及特点。
二、古今字、异体字的分类。
三、繁简字的对应情况。
四、产生古今字、异体字的原因。
第三章 词 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的沿袭与演变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这些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和汉语语法一起体现了古今汉语的继承性及稳定性。
(二)古今词义迥然有异。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1.词义范围的差异
(1)词义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2.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褒贬色彩的差异。
(2)词义轻重程度的差异。
3.词义义项多少的差异
(1)义项的增多。
(2)义项的减少。
二、词汇的继承与发展
1.新词的不断产生。
2.旧词的逐步消亡。
3.词义的继承与发展。
三、沟通古今词义
沟通古今词义的意义。
沟通古今词义的方法。
第二节 单音词、复音词
单音词、复音词的含义。
二、复音词的分类:
(一)单纯复音词
1.叠音词
2.连绵词:连绵词的特点及类别。
(二)复合复音词
1.联合复音词
2.偏义复合词
三、正确辨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合词。
四、单音词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方面的一大特点。
第三节 同义词及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特点。
二、辨析同义词的依据和基本方法
从词的词汇属性辨析。
从词的语法属性辨析。
三、辨析同义词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四节 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含义;本义与原始义的区别;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二、如何探求本义和引申义
(一)据形求义
(二)文献佐证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和词性变化。
五、熟练的掌握教材附录〈部首举例〉所列常用字的本义。
六、熟练掌握教材附录的常用词〈一〉、〈二〉、〈三〉。
七、词义引申的类型。
第四章 语 法
第一节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
三、类活用的表现:
1.名词用如动词。
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4.其他此类的活用现象。
5.名词作状语。
四、词类活用的条件。
五、能准确的判别各种词类活用,并能准确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节 常用虚词
代词
(一)人称代词
1.常见的人称代词:吾、我、余、予、尔、女、而、若、之、其、彼。
2.人称代词的复数。
3.人称代词的敬称和谦称。
(二)指示代词
1.近指代词:是、兹、之、此、斯。
2.远指代词:彼、其、夫。
3.无定代词:莫、或。
(三)疑问代词
1.问人:谁、孰。
2.问事物:孰、何、恶、奚。
3.问处所:何、恶、焉、案。
4.问原因:何、恶、焉、胡、奚、安。
(四)特殊的指示代词:者、所。
二、介词、连词
(一)介词:于(於)、乎、以、为、诸、焉的用法和作用。
(二)连词:与、而、以、且、则、如、抑、虽然、即、使、故的用法与作用。
(三)介词语连词的区别。
三、副词
(一)程度副词:甚、殊、尤、良、至、略、少、稍、微、颇、愈、盖、弥。
(二)范围副词:皆、尽、咸、悉、毕、俱、举、独、特、但、直、徒、止、凡、率。
(三)时间副词:既、已、业、曾、尝、方、正、适、特、且、行、寻、旋、终、竟、数、亟。
(四)情态副词:固、必、诚、数、亟、屡、暂。
(五)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无、莫、未、费、微。
(六)表敬副词:敬、请、敢、窃、伏、辛、辱、惠。
(七)指示性副词:相、见。
四、语气词:也、矣、乎、哉、焉、耳、耶、盖、夫的用法。
要明确每一个虚词的词性、用法、意义。
词性辨析(以、与、为、责、之、其等)。
第三节 语序
一、宾语前置的形式和作用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多置于动词或介词前。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前。
(三)用“是、之”作提宾标志的提宾句。
(四)没有结构标志的提宾句。
(五)介词宾语无条件牵制。
二、关于表示行为数量的语序问题。
三、定语后置的形式和作用。
四、谓语前置的形式和作用。
第四节 句式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句式
(一)……者,……也。
(二)……,……也。
(三)……者,……。
(四)……,……。
(五)带有动词“为”的判断句。
(六)在名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则、即、皆、必、诚”帮助判断。加“非”(否定副词)表现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的句式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二)用“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三)用“见”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的被动句式。
(四)用“为”或“为……所……”格式表示被动的被动句式。
三、习惯句式
(一)如何、若何、奈何。
(二)孰与、孰若。
(三)何以……为,何……为。
(四)有的、无以。
(五)以为,以……为。
(六)无乃……乎。
四、“是”在判断句中的作用。
五、意义上表被动的被动句与陈述句的辨析。
六、判断句的特点。
七、判断句的作用:
(一)用判断句形式表示比喻。
(二)用判断句形式说明原因。
第五章 古书注解
一、古书注释的编排体例。
二、古书注释的常用术语。
三、古书注释的类型。
四、古注内容:
注音、疏义、疏通文字、分析句读、讲解方法。
第六章 修辞方法
一、修辞的含义。
二、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方式
互文、并提、委婉、比喻、夸张、倒置。
第七章 音韵知识的运用
一、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含义。
二、近体诗的特点:
(一)句数固定。
(二)押韵严格。
(三)讲求平仄。
(四)讲求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四、近体诗的平仄规律。
五、了解对仗。
附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鞍之战》、《冯谖客孟尝》、《鲁仲连义不帝秦》、《季氏将伐颛臾》、《阳货》、《许行》、《寡人之於国也》、《非攻》、《北冥有鱼》、《察传》、《胠箧》、《七月》、《五蠹》
现代汉语
考试目标:
1、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去说明、分析和解决现代汉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初步掌握分析语言的能力。
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三、现代汉语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
五、现代汉语的地位:国内地位,国际地位
第二节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一、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和任务
二、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
三、大力推广普通话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和任务
一、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二、现代汉语课程的内容:绪论,语音,词汇,语法,修辞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述
一、语音的性质: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
二、语音的单位:音素,音节,声母,韵母,声调
三、记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
第二节 声 母
一、声母的发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声母的发音方法
二、声母辩正
第三节 韵 母
一、韵母的发音:
1.韵母的构成: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带鼻音韵母
2.韵母的结构:韵头,韵腹,韵尾,四呼
二、韵母辨正
三、押韵与韵辙
第四节 声 调
一、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二、调值和调类
三、普通话的声调
四、古今调类比较
五、声调辨正
第五节 音 节
一、音节的结构:音节结构的特点,音节结构的分析
二、音节的拼写:拼音方法,声韵拼合规律
三、音节的拼写规则:y、w用法,隔音符号,省写规则,标调法,连写规则
第六节 音 变
一、变调:上声变调,去声变调
二、轻声:轻声的特征,轻声的作用
三、儿化:儿化和儿化韵,儿化的特征,儿化的作用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第七节 音 位
一、音位概述:归纳音位的方法,归纳音位的标准,音位变体
二、普通话音位:元音音位,辅音音位,声调音位
第八节 朗读和语调
一、朗读:朗读的作用和要求
二、语调: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第九节 语音规范化
一、确立正音标准
二、推广标准音
第三章 词汇
第一节 词汇和词汇单位
一、词汇的定义
二、词汇单位
1.语素: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
2.词:单纯词,合成词
3.固定短语:专名,熟语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一、词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二、词义的构成:理性意义,色彩意义
第三节 词义的分解
一、义项:基本义与本义,基本义与转义,单义词与多义词
二、义素:共同义素与区别语素,义素分析的程序,义素分析的运用
第四节 词义的聚合——语义场
一、语义场:语义场的层次,语义场的种类
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同义词的辨析,同义词的作用
三、反义义场与反义词:反义词的类型,反义词的不平衡问题
第五节 语境和语义
一、两种语境: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
二、语境和词义:二者关系
第六节 现代汉语词汇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的特点: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2.一般词汇的特点
3.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关系
二、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
第七节 熟 语
一、成 语:成语的特征,成语的来源,成语的结构,成语的运用
二、惯用语:惯用语的特征,惯用语的运用
三、歇后语:歇后语的类型,歇后语的运用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一、词汇的发展变化
1.词汇发展的原因
2.词汇发展的表现:词的产生与消亡,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二、词汇的规范化:规范化的内涵,规范化的原则,词汇规范化工作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二、语法的性质: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系统性
三、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
四、句子成分概述
第二节 词类(上)
一、词类的划分:分类的依据,词的分类:实词(成分词)与虚词(非成分词)
二、实词:
1.名 词:名词的语法特征,时间名词、方位词
2.动 词:动词的语法特征,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判断动词、助动词、趋向动词
3.形容词: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形容词与动词合称谓词,二者的异同
4.区别词:又称非谓形容词,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5.数 词:数词的语法特征,基数、序数、概数、倍数
6.量 词:量词的语法特征,物量词、动量词
7.副 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副词与时间名词、形容词的区别
8.代 词:代词的语法特征
9.象声词:象声词的语法特征
10.叹 词:叹词的语法特征
三、实词的运用
第三节 词类(下)
一、虚词:
1.介 词:介词的语法特征,介词结构,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2.连 词:连词的语法特征,和、跟、与、同的区别
3.助 词:助词的语法特征,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其他助词
4.语气词:语气词的语法特征,语气词所表语气,语气词的连用,语气词“的”与结构助词“的”的区别
二、虚词的运用:介词、连词、助词的误用
三、词类小结
第四节 短语
一、短语及其分类:短语的定义,短语的分类
二、短语的结构类型:实词与实词的组合,实词与虚词的组合
1.主谓短语;2.动宾短语;3.偏正短语;4.中补短语;5.联合短语;6.同位短语;7.连谓短语;8.兼语短语;9.量词短语;10.方位短语
三、短语的功能类型:体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
1.体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
2.谓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
四、歧义短语及其分析
第五节 句子成分
一、主语与谓语:主语与谓语的构成,主语与谓语的意义类型
二、动语与宾语:动语与宾语的构成,宾语的意义类型
三、定语:定语的构成,限制性与修饰性定语,定语和“的”,多层定语
四、状语:状语的构成,状语和助词“地”,多层状语
五、补语:补语的构成,补语的类型,补语和助词“得”,补语宾语的顺序
六、中心语:定语和状语后的中心语,补语前的中心语
七、独立语: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象声语
八、句子成分小结
第六节 句类 句型
一、句子的分类
二、句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三、句型:
1.主谓句: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
2.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四、几种动词谓语句:“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双宾句,存现句
五、变式句和省略句
六、句子的变换
第七节 常见的句法错误
一、搭配不当
二、残缺与多余
三、语序不当
四、句式杂糅
五、歧义
第八节 复句
一、复句概说:单句与复句的区分,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分句主语的隐现
二、复句类型:
1.联合复句:并列复句,顺承复句,解说复句,递进复句
2.偏正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
三、多重复句
四、紧缩复句
五、常见的复句错误
第九节 句群
一、什么是句群
二、句群与复句、段落的区别
三、句群的类型
四、多重句群
五、常见的句群语病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