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导师信息 来源: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2018-06-04 相关院校:武汉大学
鲁西奇,职称:教授,所属二级学科:历史地理学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2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相继取得学士(1986.6)、硕士(1989.6)、博士(1995.6)学位;1989年7月留校任教,相继任助教(1989.7)、讲师(1992.9)、副教授(1996.9)、教授(2001.9)。1992年9月-2005年5月担任石泉教授助手,其间曾兼任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5月-2016年5月,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2013年2月-2016年5月间兼任历史系主任。2016年6月起,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2015年2月-7月,任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2016年1月-5月,任耶鲁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2006年8月-2007年2月在耶鲁大学历史系、2015年10月-11月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历史系从事访问研究。
研究专长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研究。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华书局,2011)、《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11)、《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何草不黄——汉书断章解义》(文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长江中游的人地关系与地域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等专著九种,《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社区与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等译著三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研究成果曾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4年度)。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任职情况
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
在研科研项目:
1.“中国历史上的滨海地域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026。
论著目录(2000年以来):
1.专著:
(1)《长江中游的人地关系与地域社会》,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
(2) 《何草不黄——〈汉书〉断章解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3)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2014年10月。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学术著作类一等奖(2015年9月)
(4) 《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3月)。
(5) 《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获中国大学出版协会“第三届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2013年10月)。
(6) 《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与林昌丈合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7) 《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2013年12月,获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8) 《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与潘晟合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9)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获第三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10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及广西区政府桂版图书优秀奖二等奖(2002年)。
2.译著:
(1)《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作者:韩森(Valeria Hansen)。南京: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2)《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作者:罗威廉(William Rowe)。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与罗杜芳合译。
(3)《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作者:罗威廉(William Rowe)。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与江溶合译。
3. 主编:
(1)《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与张建民共同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获中国大学出版协会“第三届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2013年10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13年10月)。
4.论文:
(1) 《中国汉唐时期的滨海地域》,(澳门)《南国学术》2016年第4期。
(2) 《中古时代滨海人群的生计方式与经济形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3) 《楚秦汉之际的“楚人”》(修改稿),(台湾)《早期中国史研究》第8卷第1期,2016年6月,第1-56页。
(4) 《楚秦汉之际的“楚人”》,《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中古史研究——朱雷先生八秩荣诞祝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33-380页。
(5) 《说“越”》,《清华元史》第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11月,第277-352页。
(6) 《隋唐五代时期北方沿海港口与近海航路》,鲁西奇,刊郑永常主编《东亚海域网络与港市社会》,台湾,台南: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2015年,第257-310页。
(7)《中古时代滨海地域的“水上人群”》,《历史研究》2015年第3期,第62-77页。
(8)《汉代买地券丛考》,收入郑振满主编《碑铭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7-75页。
(9)《隋唐五代沿海港口与近海航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九、三十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80-136页。
(10)《“越”与“百越”:历史叙述中的中国南方“古族”》,(台湾东吴大学)《东吴历史学报》第32辑,2014年12月,第1-64頁。
(11)《区域·地方·地域:空间维度下的历史研究》,(澳门大学)《南国学术》2014年第4期,第65-75页。
(12)《空间与历史: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人文国际》第8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2-97页。
(13)《中国山区发展的历史进程、特点及其意义》,《光明日报》2014年7月23日,史学版。
(14)《人为本位: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一种可能路径》,《厦门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14年第6期转载。
(15) 《新县的置立及其意义——以唐五代至宋初新置的县为中心》,《唐研究》第十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51-228页。
(16)《古代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理路与方法》,《历史学评论》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00-227页。
(17)《福建所出唐宋元时期买地券考释》,《闽台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13年第6期转载。
(18)《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5期转摘,第109-111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13年第6期转载,第85-103页。
(19)《潜江县档案馆藏实征底册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史论丛》创刊号,武漢出版社,2013年,第135-180頁。
(20)《唐宋城市的“厢”》,《文史》2013年第3期,第191-246页。
(21)《层累、汇聚地造成的地域古史系统——以先秦越国的历史叙述为中心》,《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十一卷第二期(2013年12月),第23-83页。
(22)《“水利社会”的形成——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垸田水利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2期。
(23)《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地区里甲制的实行与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84本第1分(2013年3月)。
(24)《买地券所见宋元时期的城乡区划与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1期。
(25)《传统中国农田水利领域中区域协作的发展与局限——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垸田水利为中心》,收入王日根主編《厦大史学》第四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0-55页。
(26) 《传统中国农田水利领域的区域协作 ——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垸区”为中心》,收入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史论稿——彭雨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3-293页。
(27)《官法与民约:唐代的农田水利规章》,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第458-477页。
(28)《汉晋间滨海地域的历史进程——以渐(浙)江水以南地区为中心》,收入《第三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74-112页。
(29)《南阳汉代碑石丛考》,收入连晓鸣、庞学铨主编《汉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推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01-240页。
(30)《广西所出南朝买地券考释》,收入周长山、林强主编《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16页。
(31)《温州龙湾国安寺行佛石塔宋代铭文考释》,收入曹凌云主编《明人明事——浙南明代区域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26-546页。
(32)《魏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乡里制度与乡里控制——以汉水上游地区为中心》,收入陈支平主编《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08-655页。
(33)《散居与聚居:汉宋间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收入张建民、鲁西奇主编《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7-271页。
(34)《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围垸:从“水利工程”到“水利共同体”》, 收入张建民、鲁西奇主编《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8-439页。
(35)《宋代农田水利规章的结构及其成立——以〈通济堰规〉为中心》,收入吴松弟主编《走入历史的深处——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10-125页。
(36)《传统中国秘密社会的“核心集团”与“核心区”——以白莲教“襄阳教团”的形成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转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5期转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12年第3期转载。
(37)《散村的形成:以江汉平原腹地乡村聚落的形态及其演变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4期。
(38)《“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农田水利的兴废与王朝兴衰之间的关系》,《江汉论坛》2011年第8期。
(39)《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学术月刊》2011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11年第7期转载。
(40)《北魏买地券三种考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6辑,2010年。
(41)《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6期论点摘编。
(42)《甘肃灵台、陕西长武所出北魏地券考释》,《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43)《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展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4期。
(44)《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厦大史学》第3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45)《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4期转摘。
(46)《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9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2期转摘。
(47)《唐代地方城市中的里坊制及其形态》,《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集刊》第2辑,中华书局,2010年。
(48)《西魏北周时代“山南”的方隅豪族》,《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2期转载。
(49)《“山南道”之成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期。
(50)《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09年第5期转载。
(51)《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8期转载。
(52)《汉宋间长江中游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53)《双子城:明清时期襄阳-樊城、光化-老河口的空间形态》,载张建民主编《10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区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54)《释“蛮”》,《文史》2008年第3期。
(55)《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8年第10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8年第5期转摘。
(56)《跋甘肃灵台、陕西长武所出北魏地券二种》,载陕西师大西北环境与发展中心编《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8年。
(57)《〈水经注〉所见南阳地区的聚落及其形态》,《燕京学报》新2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8)《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与张建民合写),收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
(59)《〈水经注〉沔水篇所见汉水上游地区的聚落形态》,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60)《隋唐五代买地券丛考》,《文史》2007年第2期。
(61)《汉代买地券的渊源、意义及其价值》,《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62)《六朝买地券丛考》,《文史》2006年第2期。
(63)《宋代蕲州的乡里区划与组织——基于鄂东所见地券文的考察》,《唐研究》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4)《山城及其河街:明清时期郧阳府、县城的形态及其空间结构》,收入《中国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
(65)《城墙内外:明清时期汉水下游地区府、州、县城的形态与空间结构》,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66)《内地的边缘——明清时期郧西县地域社会史的初步考察》,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67)《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与张建民合写),《光明日报》2004年9月21日理论版;《新华文摘》2004年第22期转载。
(68)《隋唐五代山岳志考》,《九州学林》2005年第1辑,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9) 《汉水中游古代堤防考》,《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70)《〈中华山水志丛刊〉前言》,《中华山水志丛刊》第一册,线装书局,2004年。
(71)《 台、垸、大堤: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区域的形成、扩展与组合》(笔谈稿),《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72)《唐代长江中游地区政治经济地域结构的演变——以襄阳为中心的讨论》,收入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73)《汉水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4)《古乐乡、上明故址考》,《江汉考古》2003年第2期。
(75)《“汉江九穴”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4期。
(76)《深化中国传统社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与张建民合写,《光明日报》2003年1月14日;《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
(77)《“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78)《嘉道经世派的先驱——严如煜》,《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6期。
(79)《人地关系理论与历史地理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01年第4期转载。
(80)《汉水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
(81)《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粮食作物的种植与耕作制度》,《中国农史》2001年第3期。
(82)《青铜时代汉水流域居住地理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4期。
(83)《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84)《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0年第4期转载。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