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 话题

文学理论笔记
查看(2159) 回复(0)
小白杨
  • 积分:482
  • 注册于:2010-08-02
发表于 2010-11-29 23:21
楼主
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文本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依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文学整体: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
一、        文学和文学观念
1、*历史上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多种多样)
广义 孔子《论语?先进》 “文学”:古代的文献
     西方 1800年前 欧洲        :著作或书本知识
狭义的“文学”观念形成: 西方: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之后
狭义的“文学”观念的不同理解: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最古老、影响最深远):感物说、模仿说
感物说(中):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大自然: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陆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社会:  钟嵘——强调现实生活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所触发的感受
模仿说:“模仿”,最初指祭祀活动巫师表演的歌舞,后由祭典用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
        亚里士多德——《诗学》:
        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
        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
        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观点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镜子说

*实用说:出现很早,影响久远。
         “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事的工具,并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艾布拉姆斯)
         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文以载道”——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教育目的)
西方 贺拉斯:道德教化功能,“寓教于乐”,强调“快感”“感人”对文学的重要性
     西方世界主要的审美态度——实用主义观点

*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艾布拉姆斯)
中——“诗言志”、“诗缘情”(陆机):把情感视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
西——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时产生。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西方表现说文学观的宣言),突出了个性、天才、想象的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

*客观说:“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做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艾布拉姆斯)
        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20世纪初的形式主义的文学观

2、多种文学观念并存的原因
*文学观的形成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
*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性
多种“文学”观念都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即形成狭义的审美的文学观。

二、        审美与文学
*最初:人们从语言形式上理解文学的审美性
     魏晋时:文辞美是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一个基本标准
            曹丕:“奏议宜雅,书论宜理,诗赋欲丽”。
            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西方 斯威夫特:把恰当的词放在恰当的位置。

历史上,将文学的审美特点归纳为讲究语言形式的美,是中外文学理论界定文学审美属性的一个重要根据。尤其是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缺点:忽视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人类的劳动具有合目的与合规律相统一的特点。
人类活动及其结果有双重的内容和意义:(P9)
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内涵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
人类社会实践改变了生存环境,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显示人的力量与才智的对象。

审美关系:社会实践使人与世界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即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为我们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感受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与物质享受全然不同的精神上的喜悦和快慰提供了可能。这种关系即美学上的审美关系。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美,最根本意义上讲,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P10)

?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丑的东西,而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05年论述题)

*文学是“人学”。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08年论述题)
含义:1、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2、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的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是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人生的现实。
生活现实的蕴涵丰富而杂多——不具有明确性、纯粹性——非理性、非逻辑——审美方式(感性、直观)

三、虚构与艺术真实
*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的属性。

*马克思:精神生产的意识形态的一般性质和特点
1、        是“摆脱”世界用想象去虚构一种“现实”。
2、        是理想和愿望的表现,源于人的精神追求。
关注文学的理想性,关注隐藏于文学活动中的精神追求。
   
*文学由幻想和理想构成,是对现实人生的展现,也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现。如:弗洛伊德对“白日梦”的阐述(P15)
文学要超越现实,表现理想,根本上源于文学的审美性。如巴赫金:“孤立”“隔离”(虚构)——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
文学的幻想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文学的虚构性、审美性的联系:
1、        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
2、        审美关系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沉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

*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相当真实地描绘生活中,显示主体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主体的个性和情感。
文学(艺术创造)实质上是用生活材料来表达艺术家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文艺是因为有了主体精神才拥有了生命的活力。

*怎样理解和判断文学的真实性
1、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现实。
中:“神似”
西:个别之中显示一般
3、        判断:三个不同的测度
A反映的测度: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
B表现的测度: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
C心理的测度: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艺术真实不完全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还和审美活动及接受心理有关。艺术真实是其构成的三要素(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造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的统一。文学的真实性是检测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一、        文学形象的含义:P22
*中:古文论——
     “言不尽意”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道的复杂)
《周易?系辞》:“立象以尽意”。
西: 苏珊?朗格:概念化的语言符号无法表现主观的心理世界

*传播学:形象——具有语言符号所没有的功能
                只暗示或喻示某种意义
                模糊、宽泛、含蓄(较之概念语言)
                与文学形象的不同——不是一种凭借感官就可以直接把握的实体或实像,而是语言激发想象的结果。
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意象”(描述存在,隐喻存在,来自语言的表现。)
                 “形象”(强调图象意义,诉诸于视觉想象的物象。)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义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

二、        语象、形象、意象
*语象:主要指对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比喻——“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维姆萨特P26
         好的比喻是喻体和喻旨的并列对照而产生新的意义。

*通感:一种心理语言现象。(06年论述)
      语言唤起的想象与联想,由此形成丰富感受超出某种感官的感觉范围,出现“感觉挪移”的现象,形成五官感觉彼此打通的“通感”。
      汉字本身的象形特点,也能造成一种视觉化的效果。

*具体可感性为一切艺术形象所共有,但不同种类的艺术却因媒介的差异而使这种可感性有了区别,形成各种艺术形象独具的特点:
1、文学形象在表现形态上有自己的和语言性质密切相关的特点
2、表现形态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形象的包容性和表现性

*形象:抽象型的形象;
       是语言的描绘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特点);
       接近生活形象,是叙事文学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类型;
       目的在于通过摹写引发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想象,给读者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意象: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作家主观之“意”,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时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中:重视“意”的显现与客观景物之间的关系。
西: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意象的主要表现对象: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
意象的特点:化虚为实,以实显虚
            刘勰:“神用象通”“拟容取心”
            王夫之:情景说P30

*意境:与意象有关又高于意象的诗学范畴
       王昌龄《诗格》
老子关于“無”的阐释——“意境”的理解
佛教思想——“境界”
意境的三重结构:1 由意象构成,特点为情景交融
                2 境生象外,特点为虚实相生
                3 韵外之致,特点为鲜明生动,深邃,形而上

三、        文学形象的特点
*间接性 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间接地被感知
        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
        为文学形象的创造与接受留下广阔空间
*心象性 文学形象实质上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态存在的
        使文学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审美对象。
        说明文学形象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概括性 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
        使文学摆脱了如何处理个别、具体、感性和普遍、概括、理性之间的关系矛盾、困境
        是艺术概括的结果,是通过对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的

*符号性 视文学形象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意义
        强调文学形象的符号就是强调对文学形象蕴意的理解
中:艺术形象=作家表达审美意识的物质承担者、载体、化身
西: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P37

第三节        语言的艺术
一、        文学和语言
*艺术的分类
根据:变现媒介的不同
四类: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文学属于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塑造形象的媒介
*语言 从发生学上,是人类出于交流需要才创造出来的一套符号系统,目的在于将其作为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复杂性(与人类关系):a对个体而言,语言具有先在性,语言先于个人而存在;b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c是前人经验和心理的储蓄P39
      语言成了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一种中介,语言并非只是一种工具,它还影响人的经验,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语言与文学:
传统文论——修辞学层面上讨论,“语言工具论”范畴
当代文论——“文学文本”范畴

*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体现:P41
A结构
B话语
C互文性
如:中国古典诗歌“俯视/仰视”结构

二、        审美和言意矛盾
*语言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有可能遮蔽个性思想感情的酝酿和表达,于是产生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

类型:一、“文不逮意”,“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表达之间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
      二、语言本身携带的意义太多、太复杂,显得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语言的遮蔽性”。
      三、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文学的语言活动必须克服两种困难:
A、来自文学传达过程中言意矛盾
?讲究语言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形象性
B、由更深刻更内在的言意矛盾造成,发生于感受和思想生成的过程——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蕴涵,以语言本身固有的结构和逻辑,影响、规范和限制个人意识的发生
?面对现实,投入生活,坚守、执着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

*文学语言层的美学功能(05年论述题)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文学的基本特征:以语言为媒介把握现实生活,表现文体的思想感情。
*语言是一套抽象的符号系统,人们用语言描述某个对象,实际上是把具体的对象符号化、抽象化、概括化。
*文学以语言表现唤起表象、情感、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读者,直接与接受者发生关系的是语义和语音;读者依赖想象进入文学世界。

特点:A、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B、能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变现人的心理活动
       1 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变现
       2 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一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特别是对其过程,传达只能用语言才能准确表达的思想

后记:未完待续,工作很忙!

       C、其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学种类
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
*作品:传统文学理论,是某个作家创作活动的产物,它从属于某个主体,作品不能脱离作家而独立存在。
文本:“本文”,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是一个符号或符号系统,是按照一定的代码规则形成的一个自足的有机结构。

文本与作品的区别:“文本”概念淡化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品”的独立性
作品-作家个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形成作品蕴意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来源。
文本-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对文本意义的规定和“文本”作为符号系统的开放性。

*文学文本是一个符号体系,也指向或蕴涵着某种意蕴
文学文本的结构特点、层次
1 语言层
包括语音和语义两部分
在文学文本中,语言可以不和具体意义相匹配而存在于文本中,造成独特语音效果
-韦勒克强调“谐音、节奏和格律”

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通过“能指”即自身的特点,给读者以审美的感受(尤其是诗歌)

文学文本在语义层面有和非文学文本不同的特点:
文学文本:语义表达基于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化合体验个性化的要求,会借助各种修辞手段,有意违反已有的语言成规。
         具有多意朦胧、含蓄蕴藉的特性
         语境的建立以与日常语境相脱离为前提
非文学文本:追求明确而单一的效果

2 现象层
文学文本语言符号所指是一个文学形象体系,由此构成文学文本的形象层。(非文学文本-抽象的概念)
体现:抒情类文学文本-连贯流动的情感对应物
      叙事类文学文本-行动的人物、发展的情节、变换的环境
特色:抒情类-以实出虚、以有寓无,在虚实相生中塑造朦胧又完整的文学形象。
      叙事类-其形象层的形象体系同样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

3 意蕴层: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
          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其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
          文学文本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它是否丰富、深厚,直接影响文本的审美价值
与现象层的关系:融合统一
              特点-多意、含蓄(只可意会)

二、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
辨识与文学文本结构形成相关因素的差异,是理论区分文学种类和文学体裁的主要根据。
体裁:文本的明显可辨的种类特征
*体裁文类理论的意义:(文本体裁分类受重视,是文学发展相对成熟,文学观念趋向自觉,文学理论逐渐完善的标志)
1 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
具体的文学文本都是个性化的,个体化文本只是获得稳定的,非个性化的形式即取得某种体裁后,才能形成特定的意义。
体裁分类理论的批评阐释与文学整体的理论框架之间建立了联系,其理论成为具体文本、总体文学之外的第三种研究成果的结晶。
2 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纽带
作者-必须学会以体裁的眼光观察现实
读者-体裁似乎赋予读者一个确定的角色,用一套程序来引导读者的阅读
体裁为作者提供了一套“文学语法”,从而规范着创作过程和结果,读者也必须具有理解这一套语法的“文学能力”,才能完成体裁样式所规定的阅读任务。
3 文学传统和个人写作的桥梁
体裁理论,实际上把当前的文本与历史形成的文学规范相对照和联系,通过成规和惯例来把握文本的特点。
体裁理论能够反映个人创作于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
P62卡勒-“创作一首诗或一部小说的活动本身就意味着介入某种文学传统,或者至少与某种诗歌和小说观念有关”。

*中国二分法:韵文和散文-基于语言形式因素;
外国二分法:史诗和戏剧-亚里士多德《诗学》
三分法: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四分法:弗莱-戏剧、叙事诗、抒情诗、小说(表现形式)
        中国-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第二节 诗歌
一、诗歌与抒情
*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本
主要特点-抒情性、韵律性、想象性(西方曾更注重其叙事性)

*抒情性表现:首先,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情感生活成为诗歌特有的内容。以人的内心情感的流动和变化为线索展开。
其感情,凝聚了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理解,有强烈的感染力。
抒情不等于毫无节制的感情宣泄,而是提炼、升华诗人自己的情感为普遍的审美意义。
*想象性:情感的运动为想象和幻想的活跃提供了内在动力
         唯有丰富的想象才能成为情感的表现找到外化的形象

二、诗的语言和结构
*“诗是语言的精粹”(朱自清)
诗的语言:凝练而富于变现力,具有节奏和韵律
         对日常生活语言的“背离”a扭曲、变形语言
                                 b“破坏”规范句法
*节奏:诗人情感支配下,由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音节的停顿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
       是传达情感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本身就是情绪、情感的构成部分。
       体现在句子内部,也体现在句与句、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和结构上。
*韵律、格律:在字数、节奏、押韵、音调等方面的某些固定要求。
*语言与形式关系研究
西方形式主义-强调、关注
黑格尔:“……一种着意安排的艺术就会损害真正的诗的效果”
对日常语言的“背离”与“回归”的矛盾P69

*结构:表层结构-分行、分节排列
       深层结构-跳跃式

三、诗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那种蕴涵着特点意念,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意”指意念、意蕴。“象”指经过意念、意蕴点染的物象。“意象”,即表意之象。
特点-是一种为表达某种意蕴而创造的形象。
西方:偏向于主观印象在意象构成中的作用
      T?艾略特P70-“客观对应物”-由意生象
意象的创造与运用受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和文学惯例的影响,还受已存在的诗歌意象体系的制约,甚至和人类共通的心理有关。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应具有鲜明的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王国维-意境论集大成者)
A在构形和表意两个环节上,表意居于主导地位。
  表意一般还具有超越性、哲理性的特点——
超越性: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蕴不但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可再三玩味体验的空间。
哲理性:其包含的意蕴往往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评价,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生、宇宙、历史的一种哲理性感受和领悟。
B其绘形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还有虚化、集合性的特点
虚化:P71
集合性:

第三节 散文
“边缘文体”
一、散文与感受的抒发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
*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根本区别并不是在于是否讲究语言形式之“美”,是否讲究修辞技巧;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人生审美感受或感悟的抒发,而非文学则不以这种审美表现为目的。
文学散文是一种以抒发对人生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散文把感受的抒发作为基本内容和行文脉络P74
散文不仅在内容上要求真实、直接、自然地表达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和体悟,更揭示其产生的过程和缘由。取材广泛、丰富,几乎没有对象上的限制。表现方式、手法,兼用叙述、描写、抒情,没有惯例、成规。限制仅在于必须融进作者自己对生活对象的真实感受和体悟,反对虚构。传达审美感受往往直接,保持原生形态,自然亲切。

*抒情性散文:较多情感成分,注意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散文诗)
记叙性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分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
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在叙事或描写的语境中,融合较多的抒情成分,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历史的审美感受和体悟。

*杂文、小品、随笔P76

二、自然和自由的形式
*与诗歌比较P76 结构方面
*以主体内心情感和思绪流动起伏为线索,具有心理结构或情绪结构的特点。没有一定的模式或成规,具有灵活性。

*语言
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有相当高的精炼和想象性的要求;风格整体上要求自然和放松;重视修辞方式和语言技巧(格律)。

*为作者个性张扬提供广阔的空间。

第四节 小说
一、小说与叙事
*中-小说源:《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亦远矣”
           汉-一文体,“丛残小语”(桓谭) 雏形
           唐-独立的文体
西-新奇的故事 novel——roman,中世纪,传奇故事——fiction,谎言和杜撰虚构之辞

小说的本质特征:叙事性、虚构性

*叙事:即讲故事,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的过程。
叙事原则:接续与转换
叙事顺序:叙事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和关系。
叙事的特征:1 展示连续发展的,趋向于一个充实和圆满结局的系列事件,这些事件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排列起来的。
            2 “逆向的因果关系”,“反向语言”。
从叙事层面看,小说具有运用叙事话语相对完整地客观展示普通人生的特征,从而使小说明显地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叙事是小说的本质特征之一。

*虚构
不等于虚假,在文学艺术中,虚构处于真实与虚假之间,
1 一种叙述因为它是虚构的而具有了文学性。文学叙述赖以存在的条件是,叙述者或叙述手段的存在,以及所叙述事件的不存在。
2 真实生活构成了小说家和读者的经验世界,而小说的虚构则是在经验世界上的改造和变形,或者说是被作家心灵折射之后的结果。

强调小说的虚构性,主要目的不在于显示它与真实的界限,而在于说明小说叙事的可能性和自由性,展现小说对于可能世界的构建与描绘,虚构是小说叙事又一本质特征。

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二、故事和人物
故事构成小说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是现代小说形成之前的一种叙事形态。
小说对故事的叙述实际上是通过情节展开的。

*情节与故事的不同P83(09年论述题)
故事突出的是事件本身,所以故事的吸引力及蕴意取决于事件本身。
情节是对事件所以发生的原因和过程的描述。

情节叙述的特点P83

*传统小说理论:强调人物、情节、环境三个基本要素,三者关系,构成其主要内容。
人物塑造离不开情节,情节的展开也不能没有人物。
(现代小说理论看法不同)P84

*情节上:功能性人物观-体现其在情节中的作用
         心理性人物观-是独立存在的意义

*人物分类:
A共时层面:a福斯特-扁型人物、圆型人物
            b韦勒克-静态型的、动态型或发展型的
B历时层面:a博尔赫斯——史诗-英雄-人类典型
                         小说-    -人物的毁灭、角色的堕落
            b中国传统小说人物形象发展过程:魔化-凡化-变形化

三、叙事理论
*现代叙事理论讨论重点:小说的叙事方式上
                       叙事作品是如何说的——叙事作品的组织形式和表现方式
主要研究课题:主人公、叙述者、叙事方式、叙述行为
*研究涉及三层面:
(一)故事层面
     故事层面上,叙事理论的关注焦点是在小说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
语言学:A表层结构:指这些句子本身的组织形式
        B深层结构:是隐含于句子内部的更为简单和抽象的规则公式
叙事学深层结构-从文本中抽象出来的一系列被叙述的事件及其参与者,体现作者对世界的认知倾向,小说人物的角色地位及人物与行动之间的内在语义关系等。
叙事学表层故事-体现了从有限数量的基本结构中生成故事的无限变体,体现了叙事者按照一定的时序原则和因果原则对故事的支配。

(二)叙事层面
叙事层面关注的是叙述者及其叙事行为的问题

叙事层面上的文学分类:
A有叙事人但无故事——抒情诗
B有场面和故事,无叙述人——戏剧
C有故事又有叙述人——叙事文学

叙事学理论有研究的一个要点:叙述人与作者的关系
小说中的叙事人并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造的一个特殊角色
强调叙事人和作者的区别,意味着叙述者和他的叙述行为实际上是构成叙事内容的一种成分,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叙事者的分类:P87
“热奈特”等人分:“超故事”叙述者-处于所叙述故事的“上面”
                 “内故事”叙述者-为“超故事”叙述者所讲故事中的一人物,他又讲了一故事
                 “异故事”叙述者-不参与故事,不再故事中出现
                 “同故事”叙述者-参与故事,在故事中出现
“全知”特质的叙述者——最常见(鲁迅《药》)

(三)文本层面
主要讨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等问题。

叙事时间:文本时间-故事时间
          两者关系的处理-叙述技巧在叙事虚构作品中,时间为故事和文本之间的年月次序的关系。
热奈尔:A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B进速  (加速、减速)
        C频率   (事件在叙述中发生的次数和重复次数)

叙事视角/距离——小说语言处理方面
叙事距离:在叙述文本中体现为所提供的细节的数量和精确程度,细节多、精确则叙事者与读者离场景近,否则,则远。
叙事视角:又称“透视”“聚焦”
         关注“谁在看”“谁在讲”的问题
         可分A外部视角 外部叙述者聚焦结果 B内部视角 故事中人物的角度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09年
        强调小说人物自身意识的独立性,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杂语”“多声部”
*米兰?昆德拉 复调性——结构层面上
        小说中有关章节对同时展开的多条故事线索的结构性处理

*里蒙-凯南 文本内部的复调
           文本外部的复调

*文本的互文性(09年名词解释):文本外部或文本之间的多声部复调结果
       指一个文本之内引用、融入、指涉其他文本

第五节 剧本
特殊性:是戏剧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演出而写,服从于戏剧艺术的整体特征
一、戏剧艺术与剧本
*戏剧:狭义-drama 话剧
       广义-包括传统舞台演出形式,戏曲歌舞伎
       是以演员扮演剧中人物,通过动作和对话等方式塑造的舞台形象作为审美观照对象的表演艺术,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

剧本:为戏剧提供文学底本及舞台演出记录,也称“台本”,具有过渡性、中介性。

*戏剧-处理演出时空和剧情时空的关系
西-写实的方法、“三一律”
   闭幕、暗转换场等方式
   写实布景
   动作在固定的空间和延续的时间中发展
   尽可能与日常生活接近
中-虚拟性 写意性
   语言和动作结合交代与体现时空变化
   借助简单道具
   动作、语言与日常生活有一定差异
   有特定意味的表演程式

*剧本需充分考虑舞台表演方面的特点,同时考虑观众的接受条件和习惯。
首先,剧本在篇幅上有一定的限制
其次,和小说、报告文学相比,要求人物、事件及场景相对集中,使观众在有限的时空里对作品内容留下较清晰深刻的印象。
再次,剧作家必须充分注意戏剧的艺术特点,包括各种不同的戏剧样式的特点。
注意观看演出的观众的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

二、戏剧结构、冲突和情境
*戏剧结构-讲求集中性
“三一律”:规定剧中的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

集中性要求:A幕(闭幕)、场(暗转)的划分
B把许多应交代的时间,人物推到幕后,通过人物叙述来表现。

*戏剧冲突: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表现,也是戏剧、剧本的基本特征之一。
强调戏剧冲突,是为了适应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
戏剧冲突具有集中性、激烈性、必然性
必然性,即形成戏剧冲突的根本动因在于矛盾双方内在的对立和冲突
内在对立-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对立,而不是与之无关的偶然事件
意志冲突-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必然的特点

*戏剧情境(07年):是指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
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时间的具体情况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包含了戏剧情节构成的诸多因素、环境条件、人物关系……

*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和特点,分类戏剧:
(一)悲剧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主人公不甘心于命运的安排,不屈从与环境的压迫,而进行的抗争和奋斗。
(二)喜剧 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
阿里斯托芬 四种A以社会生活中的否定**物为对象的讽刺和幽默喜剧
                B表现社会生活的肯定**物的抒情喜剧
                C把人生最深层苦难扭曲为笑的荒诞喜剧
                D通过逗乐的举动和夸张戏谑来引人发笑的闹剧
(三)正剧 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的戏剧样式
十八世纪,狄德罗、莱辛倡导,博马舍正名
矛盾冲突总是以先进战胜落后、正义战胜邪恶获得解决,以正面人物战胜反面人物获得胜利而告终。

三、戏剧语言
*戏剧的叙事具有抒情性
*人物语言在戏剧文学中的重要性
戏剧的叙事主要依靠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在戏剧抒情和叙事中承担多项任务,展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与台下的观众形成交流。

*有动作性、个性化的特点,富于潜台词
个性化: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
动作性:人物语言不仅让观众听,更要让观众能够看,能够影响其他人物、人物关系,使矛盾冲突发生变化。
潜台词(01、08年):指有些话戏剧人物没有说出,但观众可依据剧情,意会到话中有话,另有所指,还有一层潜在的意思没有直说,给观众留下意会、回味、想象的余地。
——为了表现戏剧冲突。
*要求尽可能通俗易懂、明朗动听
*不能封闭于剧情之中,仅限于剧中人物的交流,还应包括和观众交流、对话的成分。
06年论述题 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02年       荒诞派戏剧特征
第三章 文学的形态类型
第一节 文学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
文学的形态类型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而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流派活动对文学类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文学思潮与流派
*文学思潮:(07年)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特点: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其显著特点。

*文学运动:指称思潮现象,强调“思潮”对于某个“阶段”,某个“时期”文学活动的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形成:A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一种思想所倡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主张,是随着社会变革的进程和创作时间的深化才逐渐清晰起来的。
      B文学活动本身的矛盾冲动是促成思潮发生的内部原因,也是探讨思潮形成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文学思潮形成的内部原因:是指思潮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在文学活动直接相关的各种因素,如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文学规范和创作准则的提出,……

*文学流派:(06年99年)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了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流派形成的基础和标志,相近的文学见解,共同的艺术追求,特有的群体风格特色。

*流派与思潮的关系:P103
联系:常常同时出现,几乎形影相随
     表现为一种文学思潮促成了某个流派甚至多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或表现为某个文学流派以其广泛、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某种文学思潮的产生。
区别:思潮的特点体现在对某种文学观念的倡导上,思潮以文学思想的更迭体现了文学活动对社会变革的回应。
     流派则是创作活动的产物,致力于创作实践和通过创作成果显示群体特色是这种文学活动的特点。

形成:(一)从文学的生存环境看,某些社会历史条件对流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矛盾尖锐复杂、思想文化解放——促进作用)
     (二)与文学生活直接有关的因素构成了流派形成的内部原因
      A从文学本身来讲,体现了成规延续的师承关系被许多学者视为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B(地域文化因素的作用)思想倾向相近,有共同关心的文学和社会问题,在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上有共同语言,一致认同和遵循某种创作准则,才促成流派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原因。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出现时文学走向自觉,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

二、文学形态类型的风格特征
*目前,不少学者承认的文学创作类型分法:浪漫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
文学分类涉及-A文体种类的划分
             B风格类型的划分

文学形态类型的形成实质与文学观念有关:
表现形态是某种文学观念在艺术创作中具体体现
表现形态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的外在体现。

竹内敏雄-体现作家精神特质的艺术风格为区分文学形态类型的根据

*艾布拉姆斯 两种关于文学的隐喻
1 将文学比喻成“镜子”,用镜子的反映来说明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所以作者关注艺术形象与现实的相似程度,追求艺术创造的真实感,形成表现形态上的写实风格;
2 把文学说成照亮人生启迪心智的“灯”,强调文学是诗人的情感、幻想和理想追求的表现,文学被解释成心灵的表现,是主体情感的自然流溢。

*文学形态类型形成后,成为规范创作和接受的一种因素。
*文学形态类型形成中,思潮和流派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04年论述题 现实主义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具有“细节的科学的特点”
*现实主义的三种意义:
A指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是一个与特定时期相关的概念,指发生在文学史上某个时期的思潮、运动或流派,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历史过程。
B指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根本特点在于它尤为强调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参与,包括了一切严肃对待现实人生的文学。(98年 与浪漫主义的不同)
C指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或形态类型,其特点是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再现。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写实
作为一种文学表现的形态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最为显著的风格特征是它的“写实性”,主要体现在“真实性”和“客观性”

A真实性:要求文学在表现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是“写实性”的标志,也是其基本内涵。
a注重艺术表现的具体、细致、精确,如重写实白描和细节刻画
b其写实性以艺术概括为基础,以求表现更广泛的人生内容,揭示隐藏于琐碎生活现象之中的某种本质性的东西。

B客观性:主体创作态度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表现“真实性”的条件和前提。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
要求作家必须忠于现实生活,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生活;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去表现生活。
是对“总体性”即社会整体而言的,而非只是记录生活现象,丝毫无介入。
让人洞悉人生的艺术魅力,具有了近乎历史文献的价值。

*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二、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
*19世纪前期,开始在欧洲形成
1826年出现“现实主义”专用的文学理论术语
1842年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严格摹写现实”……创作主张已涉及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
1855年法国画家库贝贝其画展的展览目录前言——“现实主义宣言”,强调面对现实
1857年《现实主义》一书出版  论文集
1857年《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遭审判
现实主义 19世纪中后期影响最大的文艺思潮

*柏拉图-模仿说-模仿的是“感觉世界”-失去再现真实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对外在世界的复制或再造-一直在西方传统文学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

*重要性
对叙事文学的研究:体现在与人物形象创造有关的典型理论上。

*“典型”概念
(一)典型:指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二)典型问题的论述(06年 阐述15分)
1 典型人物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2 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典型人物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底蕴,从而成为人们关照生活理解人生和洞悉人性的社会蕴涵的对象。

(06年)典型人物身上所显示的人生或人性的普遍性,是人的社会性,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影响。

从环境的典型性上理解人物的典型性:
一方面强调了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和促使他们行动的原因
另一方面,又通过环境的典型性,揭示了影响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社会环境的丰富内涵。

3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典型的独创性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妙,并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典型形象的永久魅力,就在于以审美的形态显示了人生和人性的社会价值。
*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概括是通过典型化的途径来实现的。
典型化: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自然主义 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
          是对批判显示主义文学理论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理论的形成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遗传学的影响。

(05年)自然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

自然主义文学只表现生活现象是“怎样”的而不去追问“为什么”的原因,其基本出发点是追求“绝对的真实”。作家如左拉。

第三节 浪漫主义文学
表现理想和幻想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浪漫主义文学与表现
*“表现”为浪漫主义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对“表现”的张扬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产物
是资产阶级反对王权和贵族的民主运动、民族觉醒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和“个性化”的方面
(一)抒情性
根源于它的“表现论”的文学观P124

把表现性视为浪漫主义的一种质的规定,还在于表现和抒情促使浪漫主义形成了其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特点。
(对情感的表现让浪漫主义诗歌拥有了自己的对象和自己的感受方式)
(二)个性化
浪漫主义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个人理想和幻想的表现。根据作品和它所反映的世界关系来判断文学的价值的。

浪漫主义把个性主体视为文学的灵魂所在。
浪漫主义文学创造的艺术境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通过建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个人的愿望。
强调个性表现使浪漫主义文学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表现性”规定了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使浪漫主义文学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和艺术表现的方式上,都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推动了重情感分析和个性研究的批评模式)

题材:神话传说,奇异故事,异国风情
     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民间文学的资源(传说民歌、民谣)

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大胆的夸张,奇异的想象,强烈的情感,华丽的语言,浓郁的色彩……

*浪漫主义是以一种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二、浪漫主义理论的发展
*形成影响:柏拉图-灵感说、迷狂说
           朗吉弩斯-天才论

浪漫主义文论是西方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一次蜕变,从模仿论的文学观向表现论的文学观的一次蜕变。

*从范式的转换的角度看,浪漫主义文论对想象、自然和诗歌艺术的阐释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想象
浪漫主义之前,以文学创造的机械论为基础
浪漫主义强调想象的创造性

浪漫主义文论对想象的研究:A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形成这种文学类型的标志性特征
                         B促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的确立
2自然
*浪漫主义文论所说的“自然”的第一含义: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
浪漫主义文论要求文学表现真情实感

“原始主义”:推崇人类生存的原始状态,认为只有在那个时代才有语言和人性的纯朴

*浪漫主义文论所说的“自然”的第二含义:相对于“社会”来说,浪漫主义文学一方面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题材,另一方面,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表现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的失望。

*“自然”,在浪漫主义文学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神秘感——神话、宗教的意象

*浪漫主义对想象自然和诗歌艺术的理论阐释是相互关联的 如韦勒克的话P129
浪漫主义自然观——象征、神话——洞察实在——相信人类心灵的创造力的认识论——有生命的自然界、真正的象征主义


第四节 现代主义文学(09年名词解释 08年论述)
*产生于19世纪末,衰落于20世纪中叶
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论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
表现动荡不安的20世纪的西方社会思想、心理、生活
显著特点:对传统的颠覆

一、现代主义文学与象征
*作为文学类型的现代主义在表现形态上具有“象征”特点,是从总体特征上说的。

象征最主要特点:它是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的
现代主义文学所说的“象征”不仅是一种表现技巧或表现手段

*导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生的两个重要原因:
传统理念和信仰的丧失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迷惘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哲学和思想基础

基本内容:表现有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全面异化产生的精神创伤、表态心理、绝望情绪和虚无思想
示意符号和表现形态——象征(不仅是一种表现技巧或表现手段)

现代主义所塑造的形象:A往往带有某种象征意味,不仅是形象本身,而且还是一个符号,含有大于其本身的意义和内容
                      B要求读者更关注其暗示、隐含或象征的意味

二、文学传统的颠覆
现代主义文学以形象、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与变异,显示了现代主义对传统的颠覆

主要体现:
1在内容上的“向内性”
包含两层意思:a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性,即现代主义在整体表现上的主观化;b指现代主义把自己的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及至潜意识心理和非理性世界

现代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生活,特别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更能够揭示人性和人生的意义。

2在表现上的“隐喻性”
指现代主义文学常常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
使形象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其蕴意隐含于象征符号中

作品和形象所蕴涵的意义,往往不是其直接呈现的意义,不是其本身具有的意义,而是一种引申的、隐含的或象征的意义。

3形象的“符号化”
也可理解为形象的象征性,指现代主义文学形象一般都有符号特点,都有某种象征意味和一定的抽象性。
读者不能按照想象直接呈现的内容来理解形象,而要把形象视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感悟其隐含的内容。

对文学主题的把握、理解和拓展上,涉及“异化”的主题
对异化的反思、揭示和批判,是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的集中表现。
A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极端冷漠、残酷、自我中心成为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准则
B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对于生存于其间的社会的反对,表现了个人全面反对社会的倾向
C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理性与本能的对立,感官与精神的对立,以及由此形成的双重及至多重人格。
“寻找自我,追问‘我是谁’,表现人性的失落,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现实人格分裂等等”——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D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常以现代都市生活与自然的对立,以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以技术、物质对人类的压抑甚至控制这类题材来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揭示和暴露了资本主义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反映了由此造成的社会和精神危机,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但,它所表现的对人类社会和前途的彻底失望,确实一种消极的情绪。

*艺术特征:(08年+及其艺术成因)
表现方式和手段上有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点
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极大膨胀了文学的主观成分
内容和形式关系上,倾向于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

A重主观表现;
采用主观色彩极重的表现法,反对客观的描写法
——晦涩难懂 –变现、变异+主观
B重艺术想象;
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相当大的主观性-离奇、乖巧、跳跃性
C重形式创新
语言形式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式、排列方式,来暗示人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
zz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目前中国有20元纸币吗?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