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热蔓延职场 在职硕士5年增4倍
查看(858) 回复(0) |
|
maxmin
|
发表于 2010-08-29 09:07
楼主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在职人士“读研热”。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2003年在职硕士的招生人数和已在校研读人数分别为58060人和144966人,而2008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31446人和383875人,比2003年分别增长1.26和1.65倍。
在职攻读硕士并最终获得学位的人数更是激增,2003年国家一共授予17023人在职人员硕士学位,2008年达到85196人,5年间增长了4倍。 在这些积极投身于在职深造的人中,以年轻人为主。教育人生网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欲通过在职升硕的人群中,25岁以下的占9.37%;25~35岁占61.26%,35~45岁的占25.14%;45岁以上4.23%。 据教育人生网在职硕士频道负责人韩静洁介绍,从2009年的数据统计来看,如今想报读在职硕士的学员中,“80后”青年的比例比较大。而近两年在职研究生数量更是直线上升,这也许是因为2009年金融危机为推动大家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学位提供了契机,而且用人单位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上升。 对于当下在职“读研热”,有学者认为,一方面是近年来全国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为在职人士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是不少年轻人开始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不过,面对就业竞争越发激烈,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于文凭的要求和重视度越来越高,许多年轻人不得不积极寻求深造机会,以期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毕竟,如今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一味地将员工的文凭与其职称、工资、晋升等直接挂钩,甚至将文凭作为“硬指标”。而这一点,可能会使一部分人在追求在职文凭时急功近利。 从教育部网站近几年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数逐渐增加,同时只能获得结业证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颇受冷落:从2003年到2008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结业生数从104355人下降到45457人,5年来降了五成;而在校学生数也从172169人下降到了56185人。 对此,有人指出,可见在职“读研热”就是社会“文凭本位”的一种表现。 急功近利的还不只是学位的需求方,供应方也似乎嗅出商机,积极开拓进取。近年来,拥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专业越来越多,部分高校为了获得更多利益,甚至将在职研究生教育变成了“宽进宽出”的“文凭工厂”。这让人不禁为这类文凭的“含金量”捏一把冷汗,也难怪有人干脆将一些在职文凭称为“假的真文凭”。 《楚天金报》7月14日报道,一些因工作原因没法上课的在职研究生,存在请人帮忙上课的情况。湖北某高校一名学生就曾替一名在职研究生上课,为此他每天可获得40~50元的报酬。 2009年初,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中指出,鉴于我国在职研究生太滥,必须大力进行整顿。凡是没有参加统一的严格入学考试、没有全程上课和通过全部必修课程考试、没有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没有经过正规的论文答辩者,应一律取消已授予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对严重造假者,应追究刑事责任。同时,除了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以外,一律不准再从社会上招收在职研究生。 事实上,在职研究生群体的扩大,对于国家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在职研究生教育也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就提出,要培养多种规格的特别是应用型的研究生。 高校问题研究专家邓万民也曾表示,在职研究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为当今社会在高速发展,人们确实有在职学习的必要,特别是对于教师等岗位。 他提出,在职研究生的招生与考试,应有相对科学的选拔机制,如可以采取与统招研究生一样的全国统考,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为在职研究生,这就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钱权交易、卖学位”的学术腐败现象。 据韩静洁介绍,在职研究生教育可分为“严进宽出”和“宽进严出”两种,都属于教育部和高校研究生院正规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但想获得教育部认可的硕士学位,绝不应该是一件容易的事。” 韩静洁认为,由于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在职人员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较高。为此,不少高校在这方面也在不断加强重视和管理。 “在职研究生自身也不能一味向文凭看齐,甚至是混日子,应该意识到,通过研究生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学习实践能力,还能通过在职学习,获得一定的专业领域的人际交往。这些都是文凭本身无法实现的增值价值。”韩静洁说。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