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十问导师:怎样才能通过复试?
查看(959) 回复(0) |
|
jevin
|
发表于 2011-03-16 22:31
楼主
如果说考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复试则是决定战争命运的“诺曼底登陆”,需要考生运用勇气和智慧来夺取战役的最后胜利。那么,导师在复试时设置种种“障碍”的本意是什么?考生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应该如何准备?又应该如何作答?有哪些陷阱有可能使考研前功尽弃?
求学·跨考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研招办主任、数学科学学院导师高随祥教授,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丁文军,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姜洪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曹勇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李运抟教授,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冯教授等众多专家,请他们为广大考生指点迷津。 第一问:考生应该如何看待复试? 高随祥:保持一份达观的心态 很多时候心态决定状态,所以复试前的心态一定要调整好。考生必须对考试有正确的认识,任何一次考试都会有两种结果,成功和失败都在常理之中,必须对不同结果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有太多想法和顾虑,更不要有过多的要求。很多人在面试过程中有紧张的表现,就是因为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存在太多不切实际的“妄想”,结果出来也就难免患得患失了。认识你自己,专注于过程,才是考生应该有的心态。 其实考研没有失败者。做好你该做的,付出你可以付出的,之后的事情就要随缘了。考官们从10~15分钟的交流中对一个考生进行考查,主观因素肯定会参与其中。其实筛选考生的过程就像工艺师挑选原材料,不适合工艺师雕刻的原材料即使再好也不能要,但也许换一个工艺师就能雕出很好的工艺品,所以关键是“不适合”,而不是“失败”。 第二问:复试一般怎么考? 高随祥:复试形式一般有三种 笔试一般分为专业笔试和英语能力考查,面试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很多科研院所只设面试)。理科院系很强调考生的动手能力,需要考查考生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基本实验能力,一般通过配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的方式进行。一些院所还会考查考生的文献综述能力,一般是让考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查阅外文资料,就问题写出中文综述,借以考查搜集、查阅文献的能力。 关于复试方式,一般分为三种:(1)门诊式复试:设置几个复试小组对考生进行“轮番轰炸”,比如口语考查组、专业考查组、科研考查组等等,每组设2~3个专家,考生从中体会“过五关斩六将”的感觉;(2)抽签式复试:考生回答什么题目由抽签决定,然后就问题与导师展开互动;(3)小组讨论式复试:将几个考生分为一组讨论一个问题,从讨论过程中考查考生认识问题的能力。中科院的政策是复试权重为30%~70%,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按外语、综合、笔试、面试分数乘以各自权重,之后相加得到的就是复试总分数。 冯教授:复试笔试70%、面试30% 复试成绩一般的比例是复试笔试占70%,复试面试占30%,当然也有很多的学校和专业是五五分,视具体情况而定。中国海洋大学最后的考生总成绩是这样的:初试成绩x70%+复试成绩x30%,最后择优录取。复试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一般是以试卷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掌握,面试又分为自我介绍、专业面试、英语面试和综合面试等。 刘教授:面试尽量引导考生发挥真实水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复试中一般实行单独面试,每个导师组一般会由4~5位老师组成。考生按照顺序进入考场后,先进行英语口试,然后抽取专业问题,一般考生都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导师根据考生具体的表现来打分。 面试时,如果考生因为焦虑、紧张等原因影响其临场发挥,导师可能会再提问另外的问题,尽量引导考生发挥出真实水平,通常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相对提高对考生的要求。考生一定要学会一些实用的克服紧张情绪的方法,合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情绪管理的主人。 第三问:应该如何准备复试? 高随祥:可事先设计面试,预设“最糟糕的情节” 尽管复试考查的是综合能力,这一点非短期能突飞猛进,但一定范围里的临阵磨枪对于复试非常必要。 考生应该抓紧初试后两个月的这段时间,把学过的东西都连接起来,把初试中忽视的知识空白填补起来,把不确定的知识点回忆起来。这时候还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新闻动态,了解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可以上网查阅导师及面试评委的最新课题、文献等方面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要及时了解复试范围,通过查询报考单位往年以及3月份以后发布的复试信息做出自己的计划。查询的渠道很多,可以电话询问、登陆网站。此外,往届学生的信息也有参考性,因为一般院校的复试情况有很大的连贯性。总之,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查看书目,综合考试的知识点,并进行实验准备。 对所考课程的准备,强调抓住一本书的最重要部分,即当自己在看完书合上之后马上能想到的点,对于这些部分就要多花些时间,最好能梳理出一本书的主要定理和主要观点,形成自己的体系。记住,这不是初试,不用面面俱到,不必像准备初试一样深入具体。 以上是就知识功底而言的,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以设计一下自己的面试。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对面试过程进行一种情景的假定,来帮助自己平复因为陌生而可能出现的差错。把面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应对方法、如何展开都演练一遍,防止出现尴尬的局面。引导也可以设计,这样面试中一旦出现情况不至于乱了分寸。对评委老师的性格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把这方面的突出因素加进到“彩排”中,进行“最戏剧性的演练”,预设最糟糕的情节,这样的准备一定可以扬长避短。 第四问:理工科考生应如何准备? 丁文军:动手能力非常重要 初试已经考查了考生的基本功,到了复试主要是以面试为主。 生命科学研究院十分重视考生归纳推理的逻辑能力、实验知识方面的积累。由于研究项目与国外的交流机会很多,所以英语听力测试占很重要的部分。大学期间做过毕业设计也很重要,可以考查考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方面主要关心考生都做过哪些实验,是独立完成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设计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实验中用到的原理和对结果的判断。比如做一个细胞实验,就会问考生如何选择药品、如何进行分组、如何对照考虑、对结果做出怎样的分析判断、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的能力。考生对于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情况很重要,一些院校可能片面注重考研率,忽视了对考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极力避免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所以要提高技能培训、实验在复试考查中的角色。 在复试前的一两个月里,要着重弥补自己的不足,加强对不懂知识和实验技能地了解。如果考生少有毕业设计或实验方面的锻炼,可以主动联系研究所去做,做到早接触、早了解、早应对。 第五问:文科考生又应如何准备? 曹勇:文科生报考管理专业应提高数理分析能力 复试前,考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应做好充分准备。由于管理类专业近年来报考的考生很多是来自其他专业,原专业是理工科的考生应该在管理专业知识上多下功夫,而原专业是文科专业的考学应该在数理分析上多花时间。其实,管理方面的专业非常欢迎理工科类考生报考。因为理工科学生的假设、建模、论证能力和数学、物理的基础,对于研究生阶段做研究是非常有利的,写论文和做课题的时候也会用到很多定量分析,所以具有理工科背景的考生会有比较大的潜力。文科生虽然在应试和写作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定量分析能力的缺乏会影响他们更长远的发展,所以文科生如果要报考管理类专业应该注意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 李运抟:关注热点,梳理文学史脉络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而言,我给考生的建议是,打好基础,认真复习,放松心态。注意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多阅读一些当代最前沿的话题研究、热点讨论,以及由此产生的争议与分歧。总之,文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的转变都要多加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相关书籍是比较多的,作品、作家、理论书等琳琅满目,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个年代的文学代表人物、作品、流派、思潮等,考生在考前应该理顺思路,以便在回答问题时直接找到要点回答。 第六问:导师如何看待“考生联系导师”? 丁文军:复试前自我推荐一下是有必要的 因为短短20分钟的面试不足以全面了解,导师也希望能更透彻地了解学生,所以复试前的自我推荐是很必要的。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取导师的信息,给导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一般我都会对收到的邮件进行回复。如果报考的是生物医学,那我就会实话告诉跨专业考生要谨慎报考,而化学类的考生我很欢迎,因为像这种交叉学科会考虑多方面的素质。当然,也可以请别人引荐,或者可以约时间面见。 曹勇:提前的交流会让考生收益匪浅 考生在面试前联系导师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提前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会让考生受益匪浅。曾经有一位跨专业报考的考生在考前咨询我,经过分析后我发现,这位考生专业跨度太大,不适合报考我的专业研究方向,于是我建议他换一个方向报考。 姜洪义:是否联系导师可视情况而定 每个学校的复试规则不同,考生只需要展示真实的自我就好。比如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是先复试然后再选择导师,所以考生联系导师与否关系不大。但联系一下也是有好处的,一般可用电子邮件、打电话的方式。 冯教授:言行谨慎,避免引起导师反感 排名比较靠后或者是接近复试线的考生及时联系导师,可能会增加录取的可能,但是联系导师一定要谨慎,最主要的还是让老师感觉到你对于求学的热切期望,而不是专门为了找关系而联系导师的,避免引起导师的反感。如果有师兄师姐引见,那是最好不过的。 刘教授:在指导思想上不要陷入误区 在面试前没有必要联系导师,现在好多考生陷入一种认识的误区,认为联系导师就能帮助自己录取,其实不然,录取与否最主要的还是看考生的综合实力。 第七问:在考场中应该如何做? 高随祥:三大要点考生应牢记 1.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自我介绍要进行一定的事前准备,你的经历比你的名字更重要。重点要介绍你做过什么研究、论文题目是什么等学术方面的经验,其他证明自己能力的事情都可以简要介绍。注意只做介绍,不做评价,要让事实说话,用经历不言自明。 回答问题的过程是考生各方面能力的展现过程。首先考生对提出的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想当然地给出非此即彼的答案,要把你的思考过程、分析脉络表述出来,考官看重的不是你的答案,而是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其次,在口头表达上尽量简洁明了,要运用学科专业术语对问题进行专业解读,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切忌乱扯乱谈。言语尽量做到利索干练,不要絮絮叨叨。优秀的面试者是占据主动权的考生,你要用你的话题吸引考官的关注,提起考官的兴趣,把他们往你熟悉的领域引导,扬长避短主动出击。 2.过度表现可能让你一败涂地。夸夸其谈、不懂装懂的表现是最致命的,这反应出你的学风和态度,给人不踏实的印象。碰到不会的问题就直截告知忘了或不会,没有必要弄虚作假,欲盖弥彰。当然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明明知道还要假谦虚,知道多少就回答多少,这方面要实事求是。 3.导师们的“最欣赏”与“最反感”。导师们最欣赏的考生就是,问他一个问题,他自己会一一展开然后进行透彻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识体系、思想脉络。比如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在回答“函数可导是不是一定连续,连续的函数是不是一定可导”这个问题时,他会就两部分进行全面透彻的解答,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答案,反映出高超的分析能力。这个问题讲清楚之后,导师会接着引出下一个问题,“把范围限定在复变函数中,这个命题又有什么变化”,该学生会接着给出自己的解答。这样的过程对于提问的老师是愉悦的,因为考生的触类旁通伸到了老师最舒服的穴位,这种通透的回答无疑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互动。 导师们最反感的就是上来吹嘘自己多么厉害,结果提了一个问题就马上失色的考生,或者是所答非所问的考生。自信是必须的,但自信往往不是表现出来的,而是透过面试的过程自然流露出来的。 丁文军:复试就像Interview 奇装异服不好,过于随便也不要,因为研究生复试就像一个Interview一样,要尊重别人。语言表达最好简洁、有条理,做到叙述到位、到点、准确、清晰,表现自己宽广的知识面很好,但不要过于絮叨。我十分反感夸夸其谈的行为,对于问题不会千万别假装会,否则会给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从而失掉印象分。 姜洪义:态度要端正,陈述要流畅 面试过程中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考生本科期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不要求十分精确的答案,只要流畅清楚地陈述就可以了。 复试中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表现出一副无所谓或者满不在乎的样子,同时要控制好回答问题的时间。 第八问:导师们喜欢什么性格的考生? 高随祥:内向的性格不是致命弱点 内向、胆小、腼腆但是有能力的考生,会丢一定的分数,但不会对录取结果产生本质的影响。有一类学生可能考试能力很强,但分析问题能力差,创新上更是乏善可陈,自己不会做也没有想法,这是很可怕的。比起踏实认真但思维一般的学生,导师更喜欢脑筋灵活的学生。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人才的最理想状态是既肯用功又踏实,同时思维清晰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丁文军:稳重而开朗,这样的学生很好 性格方面,过于张扬的学生不好管理,过于内向的学生不好交流,所以最好是一张一弛中性为好,这样的学生更适于做科研。我希望学生能有灵活的思维,同时又能静下心来从事研究,经过几年的系统训练后能自信地走向社会。 一些普通院校的学生,他们的优点是稳重听话,但因为学校学术环境的限制,可能即使进入研究生阶段也有很多路要走,会出现心力不足的状况,但他们通过多学多问也许能赶上来。所以不是说考上就结束了的问题,到后面才真正见分晓。 在面试中,我们会对考生进行心理测试,考查考生的团队精神,这通过他的业余爱好、参加的活动可以看出。现在很多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习惯单打独斗,没有公益责任心,这样的学生是不适于我们这种专业的研究生学业的。 冯教授:合格的研究生要有自制力 性格特征可能会对评价有影响,但是这个影响不会是决定性的。个性很张扬的考生不容易获得老师的好感,比如说一些考生自以为所学很广,在导师面前卖弄自己的知识,一点都不谦虚,实际上在导师看来那仅是些皮毛,这样的学生大多不会被导师录取。 我觉得一个合格的研究生一定要有很好的自制力,毕竟研究生阶段基本是以自学为主,较强的自制力才能保证踏实做学问、搞研究,才会出成绩,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容易走偏路。 曹勇:踏实肯干是一个优点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一点就是他们需要做课题和写论文,而这两项学习任务都需要刻苦努力的精神、坐得住冷板凳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勇气。所以,一般踏实肯干的考生最容易得到导师的青睐。学生们诚实的品质是老师最看重的,回答问题的时候高谈阔论、过度表现自己、不讲礼节、诚实度不够和超时的考生一般不受欢迎。 张教授:强烈的求学欲望重过性格 健谈,说话思路清晰,坦诚不说大话,谦虚,对热点问题把握很好,这类考生最容易得到导师的青睐。考生的性格,只要不是太高傲、太孤僻应该影响不大。作为合格的研究生一定要表现出你的求知欲和对学校、专业的向往。 第九问:导师们会在哪些细节上观察考生? 丁文军:细节观察从擦黑板开始 我们会通过一些小细节来考查学生的素质,通常是设计一些“小陷阱”,比如擦黑板、拣纸屑等,因为科研讲究的就是注重细节。 在面试时我们采用交流而非审问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会问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小问题,像“解释一下植物的午休习惯”等,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考查思维能力和专业能力。 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一些小的实验的操作,考查其基本功。之后还会对报考我的学生单独进行一个谈话面试,对因为紧张而可能会发挥失常的学生进行补救,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后还会要求学生写一下复试感想,可以从中考查思维的逻辑性、文字表达能力、语文功底,甚至还有文字书写。 曹勇:礼多人不怪 我们主要通过老师们的观察来考查考生们回答问题的质量,待人接物的能力。比如,对人要礼貌,要在被叫到名字的时候才进门,进门前要敲门、见到老师要问好等等。 刘教授:站有站姿,坐有坐姿 做事踏实、稳重,为人实在,有较强的学习钻研的劲头,能真正投身于学习,是导师比较欣赏的类型。而相反,行为随便不够端庄,谈吐比较傲慢的考生一般会比较排斥。我们可以从一些小细节来看,比如有的考生坐在座位上无意识的翘腿或者抖动,有的考生在回答导师问题时,为了展现自己的才华,用手指对着导师比来划去,这些都是对导师的一种不尊敬。 第十问:面试应该如何着装? 姜洪义:着装得体即可 导师一般都比较喜欢踏实本分的考生,在穿着上像平时一样着装得体即可,不要过于前卫或奇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观,这和就业面试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最好要给人一种学生的感觉。 冯教授:穿着不要过于正式 建议考生尽量不要穿着过于正式,毕竟这种面试不是找工作的面试,太正式了可能会显得过于拘谨;当然也不能太随便,给人一种不本分的感觉,最好还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衣服。女生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画浓妆,选择浅淡一点的就可以了。 刘教授:合适自己才是好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建议考生在得体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平时经常穿的类型,没必要搞得很花哨或者很正式。 尾声:导师们寄语2010届考生 高随祥:考研没有绝对的失败者,所有经历都是一笔财富。 丁文军:作为老师来说,希望招到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欢迎有硕博连读意向的考生,但一定要言行一致。 姜洪义:从长远着手,贮备好自己的知识,并且调整好心理状态,有志者事竟成。 冯教授:既然选择了考研,不论你是想走学术道路也好,是为了拿学历为找工作增加砝码也好,我都建议考生要认真对待,仔细准备,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争取实现自己的目标。 曹勇:首先是要有自信的底气,要相信自己。已经选择的方向轻易不要放弃,要一心一意地向着目标奋斗。其次是要胆大心细,这样才能正常发挥。 张教授:复试中自信很重要,一定要向导师表现出你最好的精神状态。一些初试成绩不好的同学最终被录取,就是因为表现出极强的求学欲望,导师想拒绝都难。 刘教授:2009年参加复试的考生面临以往不同的背景,金融危机使得找工作越来越难,建议考生一定要抛弃侥幸心理,牢牢把握住自己复试的机会,认真熟悉复试流程,以完美的表现来征服面试官,实现自己的研究生梦想。 李运抟:独立思考,触类旁通。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