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研必胜行动手册第二章明辨是非
查看(847) 回复(0) |
|
jevin
|
发表于 2010-10-10 21:51
楼主
选择考研辅导班应该是慎重的,因为一旦报了某个辅导班,不仅意味着花费了时间与金钱,更等价于失去了参加其它同类辅导班的机会。
报班的旺季,每一个辅导班都会发出宣传得很好的广告册,但由于我们身边任何广告都带有不实或夸大的成份,所以对辅导班的广告语也要抱着怀疑的态度。 我第一次考研时,参加了一个数学的秋季班,9月份开课的那种。课程上到快结束时,认识了一位来自吉林的女生。她说她这是第二次来上数学班,因为第一次上的那个数学辅导班只有不到100人,还是在一个小教室里面。“就是因为误听了小册子的宣传,才浪费了时间。”她说,“后来听说有的辅导班上千人一起上课,所以又报了一个秋季班,来到这一看,真有2000多人。这还有点儿考研的气氛。” 判断一个辅导班好坏一般有两方面的标准:硬件条件和软件服务。考试大考研辅导班是不个不错的选择哦! 硬件条件指的是辅导班上课的教室。首先,在报班前要打听好这个教室离自己的住所远近程度,如果太远了,无疑会带来更高的机会成本。另外,报班前应该亲自去上课地点核实教室的规模与周边环境,至少教室周围的交通与饮食都应该是便利的。 软件服务指的就是辅导老师的授课质量,搜集这种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咨询上一届听过该老师课程的研友。除此以外,再无办法。因为无论是辅导班的宣传还是网上的评价,都不能客观地反映一个授课老师的水平与责任心。 问问上届的研友这个老师好不好?好的话,到底好在何处?再问问研友上了这个老师的课后,有哪方面的收获?最后考得又怎么样? 如果周围没有人上过某老师的辅导班,甚至没有听说过,那么很明显,绝对不该冒险报这个班。 而综合考虑了硬件与软件条件之后,选到一个称心如意的辅导班应该是必然的结果。 参加考研辅导班的意义 很多研友都面临是否参加考研辅导班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参加,则意味着在一段时期之内要疲于奔波,这比在学校上课累得多,还没把握一定能学到新东西。而不报班自己看书,说不定就比参加的研友少得到许多信息,省下的时间也不一定就能用在复习上。 实际上,拿这个问题去咨询那些考研成功者,他们也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应该上”和“没什么用”,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归结为参加辅导班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考研辅导班能带来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系统学习课程内容、掌握答题技巧、强制自己学习和结识研友。 如果某一门课程的基础不好,自己看书又看不懂,那么参加一个辅导班,系统的学习一下学科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点在政治理论和数学两门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而对于英语,谁都会查字典,通过辅导班系统学习就显得没有必要,但英语的答题技巧是很重要的,不通过上一个辅导班恐怕很难掌握。 另有很多研友容易受环境影响,周围的朋友都玩,自己也就跟着玩去了,室友从网上下了一部新电影,自己也禁不住看上两小时。针对这样性格的研友,是应该上一个考研辅导班的。通过上课来强制自己学习,清晰考研的目的,从而渐渐进入考研复习的状态。 有的研友是健谈的,喜欢与人交往的,那么往往能从考研辅导班上结识几个,甚至一批志同道合的研友。最后发现这批研友中有的是和自己住在一个小区的、报考一个学校的、或者学过一个专业的等等。这就在无形中给自己漫长考研复习之路找到了一个伙伴同行,如果能产生合作就更是为每个人的考研成功都增加了筹码。 但这些优势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参加考研辅导班耗费的是时间与金钱,400多元的学费换来80个学时的课程,加上交通费和餐饮费,上辅导班的成本就更高。但最重要的是宝贵复习时间一旦投入,就无法挽回。 所以应该首先评估自身需求,再考虑能否付出足够的时间与金钱,最终决定是否参加考研辅导班。 考研辅导班的分类及功能 考研辅导班一般按时间分类,可分为春季班、暑期班、秋季班、串讲班、模考班和最近两年才出现的点睛班。 春季班一般在每年的4月份开课,针对考研入门级的研友。其目的是为了把课程讲深讲透,早一步起航,为将来的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使用教材类辅导书。 暑期班,或者叫做强化班,是报名人数最多的。因为很多的应届研友在这个时段才有时间上辅导班,况且很多人也是从暑期开始才正式进入考研复习状态。暑期班的内容,是对课程的系统讲解,与春季班类似。开课时间一般在7月中旬,使用教材类辅导书。 秋季班是针对一些没能参加暑期班的研友准备的,内容与暑期班一样,是对课程的系统讲解。一般9或10月开课,使用教材类辅导书。 串讲班,或者被称为冲刺班,往往被安排在11月或12月开班。讲课的内容包括对整体内容的高速讲解,对几个月来考研复习的遍历,也是对各学科重要知识点的总结。除此之外,往往还穿插对重点题型答题技巧的强化。一般使用题库类辅导书。 模考班实际上是对几套模拟试卷的讲评,以提高研友的实战经验和保持应试状态为目的。所以一般在考前不长时间内开班,比如考前20~30天。使用模拟试卷类辅导书。 一般来讲,只有政治理论考试才开设点睛班,其用处在于在最后时刻确认本年度考试的重点以增强记忆。点睛班一般开班于考前7~10天。 通过阅读激励自己 认识这么一位朋友,他第一次考研失败后,痛定思痛,归纳出了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没有一个激励的办法让自己安心复习。不能自我激励,就根本没有一种看书的欲望,也没有做练习题的激情,最后失败就在所难免。 后来,他自己总结出了一个特殊的办法,就是在市面上买若干本成功励志类的书籍,包括历史上伟大人物的传记、成为百万富翁的途径等等。 然后,每当自己看考研书看不下去的时候,就把这些书拿出来,看看这些伟大的人物当年是如何面对挫折的,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或者他们说过什么经典的语录,有什么经典理论等等。 如他所愿,每看过3页励志书之后,立即心潮澎湃,考研的信念不知不觉中坚定了几分。继而马上回头看考研辅导书,收效良好。 但有时良好的状态才保持了半个小时,只做了一道题,又不行了,注意力分散,就再次把伟人传记拿出来,看上3页,又热血上升,回去做考研题。 这样周而复始,两类书交替着看,复习半年,励志类的书籍看了几十本,第二次考研竟也成功了。 从心理学上讲,看别人成功的例子,会对自己产生一种心理暗示,督促自己也去做与成功有关的事情。 所以对于复习备考的研友,不妨也效仿这种方法,在书包里面多放一本成功励志类的书,每逢状态不佳就拿出来看3页,一共花不了10分钟,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学会阅读 我的一个师弟张松虎,也是第二次考研才获得成功,在他确认已被录取后,感慨万千的和我说:“我第一次的失败就在于没能把书本上的东西学好。”很明显,他第一次复习的阅读技巧一定出了问题。 后来我问松虎当时的感受,他说:“在自习室读书时总是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学习几分钟后,脑子就开始走神,想到家里面的事、宿舍的事、网上的综艺节目、之前看过的某部电影里的主人公。这都还是好的,更有甚时,什么也不想,脑子就是一片空白。” 这是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明显表现,痛苦的是,考研辅导书往往都是知识点的罗列,这个特点就会使人更加地难以集中注意力。 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就是要做一个积极主动的读者。当人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阅读时,就很难做到注意力不集中,也没有时间走神。 在每次阅读之前,拿出本周的日程表,看看下面的两个小时内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记住,应该反复告诉自己:注意力只要集中两个小时就够了。 阅读开始后应该采用下面几种技巧: 把关键词用荧光笔做上标记,包括重要的定义、定理、题型解法 把重要的句子用红色的笔标记下划线 在页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这些技巧不仅帮助我们保持注意力,在以后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重点,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书选购--多看与精买 在早几年的考研图书市场,考研参考书的种类较少,研友可选择的空间不大。所以大家要考研,就必看一样的书,即使不适合自己,也没别的选择。 最近三年,这种一枝独秀似的格局有所改观,多种类的考研辅导书进入市场,增大了选择的范围,但也让研友们面对一定的选书困难。 我有一个朋友李永,他的各门课程基础非常好,同时是一个买书狂人,每发现考研书店出了什么新书,即使是这本书只有一丁点内容是他以前没见过的,都要买回来。简略的看一遍,吸取了新鲜的内容之后,就把这本束之高阁。然后再去买下一本,以至于我们发现他每次来自习都带着一本新书。如他所愿,他后来考上了中科院。 李永当时告诉我们:“虽然每一本考研辅导书都大同小异,却是每一本都有自己的特色。接触这些新知识让我感到充实。”但当时的我们可没觉得充实,那些被他所谓新的东西,我们却看不出什么门道。 直到考研的后半程,我们才悟出来,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考研复习也应当博采众长,但前提是学科基础一定要好。 所以,在把一门知识掌握牢固之前,买很多书来看并非明智之举,花了钱倒是次要,关键是书买回来也起不了作用。 而每本书又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推出了选购考研辅导书的两条重要标准,一是多看,二是精买。 多看的意思就是亲自到考研书店选书,把货架上的书依次翻看一遍。第一步先排除那些封面和印刷质量非常差的,因为这些书很可能连内容的正确性都无法保证,更不要提自己的特色。 随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还像回事”的那些书上,先看这本书的特色介绍部分,即这本书是不是有实实在在的特色,而不是过分夸大的广告语。随后任选几页正文部分,看看对一个知识点的解释是否细致,是否附带合理的例题说明,排版是否专业,字体是否大小适中。如果这几条标准都比较理想。那么这本书是值得购买的。 最后是精买。选出了几本理想的书籍之后,要保证同类书籍只买一本。如果买多了,会分散复习精力,导致哪一本都没有用好。 经过这样严格的筛选之后,就可以以这本书为基准开始考研的复习了。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