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亚特霍尔传播学思想分析
查看(2094) 回复(0) |
|
huitailang
|
发表于 2010-08-14 18:06
楼主
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大众传播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
1964年,理查德霍葛特在伯明翰大学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斯图亚特霍尔是第二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发展成为国际学界最负盛名的文化研究机构,并且形成了著名的伯明翰学派. 斯图亚特霍尔的主要成就有:其编码/解码模式打开了受众研究之门;在他洞察了文化研究中的文化主义范式和结构主义范式后,综合两者长处,开启了文化研究中的"文化霸权"的研究. 我们首先来谈谈斯图亚特霍尔研究的理论来源. 1.结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指出,意识形态总是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表现出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个体在这架机器中提供了一个位置,唤出个体并赋予他一个名称,然后提供给个人一种抚慰性的幻景.其目的是为了确保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斯图亚特霍尔赞同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叙述,也认为大众媒介,教育系统主要通过意识形态产生作用.霍尔赋予大众媒介很高的地位,认为它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意识形态制度.媒介构建了"自然幻觉",让人以为它在反映现实. 霍尔批判性的吸收了阿尔都塞的主体构建理论: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具有将具体的个人构成主体的功能,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对具体个人能否作为具体的主体提出赞成或质询.同时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无意识理论.他认为,意识形态对于人的控制是隐蔽的,被内化了的,作为主体的个体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和效果,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意识形态从外部构筑我们的"本质"自我,我们依赖于教育我们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来看待自己的社会身份,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不是由我们自己产生的,而是由文化赋予的.因而我们是文化的"主体",但却不是它的创造者. 霍尔认为阿尔都塞的这一理论太武断了,他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个体被意识形态强行的构建为主体.霍尔认为这具有浓厚的决定论的色彩,他认为阿尔都塞忽视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两者必然的辨证关系.在霍尔认为,意识形态包括实践意识形态和推论意识形态.实践意识形态是主体在参与有意义的组织活动时所获取的理所应当的认识,推论意识是主体对具体行为进行解释的能力.推论意识反映了主体的能动性,它包括了对意识形态和文化关系的更为广泛的了解,它承认意义体系并非是"自然形成"的,主体对现实存在具有推论式的洞察力,主体不同程度地拥有实践意识和推论意识. 同时霍尔也批判了阿尔都塞的功能主义.霍尔认为,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等同于市民社会的形式内容,就必然不可能对统治的意义结构进行批判,也无法解释社会抗争和多元意见的社会现象. 由此可见,霍尔的理论是批判的继承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2.葛莱西的霸权理论 葛莱西最杰出的理论贡献就是他的文化霸权理论.他认为,文化霸权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赤裸裸的压迫和支配的关系.霸权的获取,当然不排除意识形态的压抑,但是霸权的形成更主要的需要依赖被统治者的赞同,依赖某种一致的舆论和意见的形成,而这总是一个过程和斗争的结果.霸权概念指出,统治集团的支配权并不是通过排除其对立面,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 霍尔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葛莱西的霸权理论联系起来,认为霸权就是制造出来的赞同.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结构关系,它能使传媒保持某种独立,又能遵守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规则.传媒必须在普遍的范围内或者"大家都赞同"的一致舆论的框架中生存下来.它使自己适应于这样一种一致的舆论,同时又试图形成这样一种舆论,传媒成了生产"普遍赞同"的一个组成部分. 霍尔在<监控危机>中用葛莱西的霸权理论着重分析道德恐慌这一社会问题. 霍尔的成就 一.编码/解码模式 霍尔的传播思想着重体现在他的著名的编码/解码模式以及他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论述中.他的特殊贡献主要在于他将意识形态编码的文化形式和受众的解码战略联系了起来. 霍尔的著名论文<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打破了传统的传播研究模式,代表着伯明翰学派在媒介研究方面的最高成就. 霍尔在这个模式中,运用了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葛莱西的霸权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借用了马克思主义术语:生产,流通,使用,再生产来描绘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利用了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主张,由此说明意义是不稳定的,它依赖于在话语形式中的构联;还吸收了罗兰巴特的语言学思想,认为意义由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组成. 霍尔认为,信息编码环节完成以后,这些编了码的内容就开始进入了流通环节,而且这些编码信息一经传送,编码者就对其失去了控制权.而社会是不同质的,由很多不同的团体和利益所组成.电视观众不是单一的没有区别的群体,而是社会团体的混合物.每个团体都会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将自己同主导意识形态的形式和意义联系起来.因此,生产和接受之间必然缺乏一致性,在这个过程中会对信息产生误读甚至曲解. 而且霍尔认为,尽管有些符码早已经被深深的"自然化"了,似乎在语意上不会出现误读,但是电视观众对电视话语的多种读解还包括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原因. 霍尔认为,生产者不能任意将主导意义加入信息中.如果这个意义受到大多数团体的偏好,那么它的主导位置就可以得到确立.然而它还可能受到各方面的抵抗. 根据这个意义,霍尔将电视观众的读解分为三类:主导--霸权读解或称偏好读解,协商读解以及对抗读解.霍尔认为,主导--霸权读解,表明解码和编码之间存在着意义的一致性,这种形式在理论上可能存在,在实际中却不大可能发生.最多情况是协商式读解.霍尔用罢工者对罢工报道的态度为例进行了说明.协商式读解承认主导意义但仍然声称在特定领域可以在主导意义之外运作.而对抗式读解则是观众在另一个参照框架中将信息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样对编码者来说,这些观众的读解就和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走到主导意义的反面了. 霍尔同时认为,这三种形式绝对不是分离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刻度的滑动就是编码者同解码者之间的话语斗争----信息结构的多义性使得在任何时候的读解都是主导意义和臣属意义之间的政治斗争. 编码/解码模式的意义: 霍尔的传播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恢复了受众在传播中的本原位置.最初的传播学研究多遵循实用主义和功用主义,力图了解受众控制受众,注重传播效果.传统的媒介研究运用的是"主体--客体"思维模式,将传者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将受众作为客体,传播过程就是主体作用于他者的活动过程.受众被直接或间接的对象化进而物化.这些模式将传播视为直线传播,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只是一条单向直线.而霍尔认为,尽管编码和读解信息是确定的环节,但是仍然会产生不确定的结果.传播学研究的不应该是主客对立意义上的单一主体,而是一种主体间性,应当坚持主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也要强调交往. 霍尔认识到了受众的重要性,打开了受众研究之门. 缺陷: 解码/编码模式过于专注于文本研究.他的读解模式虽然破除了观众被动性的观念,但是这些模式的运用仍趋向于构建受众,文本力量高于读者的观念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而且这个模式并没有试图去证明电视话语的主导意识形态编码是如何和社会结构发生联系的,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力量,没有从实质性的政治经济视角研究大众传媒,忽视了由国家和经济提供的更为广泛的结构关系.受阿尔都塞的影响,霍尔把大众传媒当做自治的意识形态机器,从而很少评价经济和国家在文化生产中的重大作用. 同时霍尔对话语过于重视,反而忽视了物质构造和符号形式间的明确关系,也忽视了研究制度结构和报纸内容之间的连续的关系,从而将真实和符号间的关系夸大了.对符号学的过于关注也阻碍了他对媒介民主化的分析. 二.<文化研究:两种范式> 在<文化研究:两种范式>中,霍尔将文化研究进行了梳理,得出了主要的两种范式:文化主义范式和结构主义范式. 霍尔认为以威廉姆斯为代表的文化主义范式过于强调文本分析和对个体经验的研究,高古了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赋予了"经验"在文化研究中的权威性地位. 霍尔肯定了结构主义在这些方面的强调:决定性条件,"抽象"与"整体"的概念,"经验"去中心化.但是霍尔也指出,正是由于结构主义太强点所谓"结构整体"和这种整体的决定作用,牺牲了"过程"和具体经验的复杂性,牺牲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霍尔主张将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有利因素结构起来,以更换的进行文化研究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