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之文学作品怎么分析
查看(1361) 回复(0) |
|
tingyu
|
发表于 2011-07-12 17:30
楼主
一部文学作品如何分析?最合适的答案是:随便怎么分析。
这不是玩笑。文学文本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可以用各种学科的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哲学、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地理学、气象学、数学、神秘学、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如果你够狠,也可以用上物理学、化学等等看上去毫不沾边的学科知识和规范。一切学科的最高级都是互通的。 随意举几例。用哲学分析文本的有德里达,史学分析文本的有陈寅恪,心理学分析文本的有弗洛伊德,语言学的有形式主义,数学的有结构主义,经济学的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有后殖民主义,等等。 用不同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文本,从文学文本中抽取对该学科有价值的材料和元素,为该学科的研究服务,这就是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理论方法来分析文学文本的思路。 那么,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如何在考研中回答一道“分析某文学作品”的考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两个前提。 第一,其实文学本身并不是一个学科,没有所谓“文学学”。 第二,比较正规的高校,一般不会笼统地让你“分析某作品”,它一定要给出一个限定,也就是一个思路。 接下来我解释。 第一,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甚至要和我急。文学明明是国家规定的一级学科,怎么能叫“不是一个学科”?吴弘毅你还是中文系毕业的呢,你这个叛徒! 哈哈,其实未必。国家要建设文化事业,就要有相应的名分,这是一回事。大学的科系并不见得完全适应学术的需要。二者可以互不干涉。 文学在所有艺术中是特殊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说某个文本是文学作品而某文本不是。根据德里达的观点,文学的性质渗入到所有文本中。我们看来“肯定是”文学的某些文本,是因为它们的文学性表现得特别强烈。就如我写这篇说明文,其中也用了很多属于文学性的修辞手法,你把它当文学作品看,也没有问题。“纯文学”不存在。 同理,也没有“纯”的文学研究。对文学的研究必然是各学科、各理论的集合。例如文学史的写作,必然要有史学的介入。而所谓“文学理论”,其实是应用各种学科来解释文学、应用文学的大杂烩,纯粹的“文学理论”-“文学学”-“文艺学”是不存在的。所有的文学理论都是文学作品和其他学科交叉产生的,文学研究顶多是一门交叉学科。 所以大家要破除一个迷思,就是,怎样的解读才算是文学的?才算是中文系的?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并不存在,运用你的知识,去揭示作品的意义,这就够了。 所以,中文系不是一个学科,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让你混日子。要想研究文学作品,功夫在文学外。 至于鉴赏?鉴赏属于艺术感觉范畴,是纯个人的事情,无法交流,无法规约,与学术研究无关。培养文学鉴赏功力,完全不需要进中文系。 第二,既然文学本身就是大杂烩,所以考试时考虑到公平与效率,一定会给出一个相对具体的限制,让你在出题者的思路内操作。一般来说,正统的文学理论(像神秘学、物理学、化学这类太偏的不会考),对待一部作品,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作者。作者写作的动机?主题?受到哪些人和事影响?企图影响什么?改变什么?作者的心理和经历在作品中留下哪些烙印?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他的什么思想? 2、作品。作品本身在语言上、结构上有什么特征?和哪些作品类似?和哪些作品相反?作品中有无歧义和难解之处?如果有,研究者如何对待,有无自己的解读? 3、环境。作品和它的时代有什么关系?怎样体现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人情等外部因素? 4、史论。作品具有哪些文艺流派、思潮的特征?对当时和以后的文艺有怎样的影响?他人对此作品评价怎样?读者如何接受该作品?它的具体传播影响情况如何? 5、理论。研究者有无基于自己的学科背景所建立的理论框架?如有,对该作品的解读,是支持还是冲击了该理论?对该理论的生成发展有无贡献?在这个层次,你可以借题发挥,尽量表述自己的艺术观、价值观,甚至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你对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社科的议题已经有了较成熟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创新也没关系,有创新才不正常),可以用精当的语言,结合作品表述出来。这就叫研究能力。一切学科的研究,最高目的是形成理论从而指导实践。 明白这两个前提,我相信面对一道作品分析题,大家已经知道如何准备与回答了。 在复习备考阶段,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亦即关于作家、作品和历史的基本知识,否则答题时没有材料,只能放空炮。必须系统全面地学习文学理论,掌握东西方关于文学的理论的基本脉络和各家各派的主要观点。必须在学习知识和他人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实际,建立自己的较为成熟的文学观和艺术观,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抄教材。 在答题考试阶段,必须明确审题,努力调动自己掌握的一切有关材料,思路要敏捷清晰,迅速地根据以上几个大的方面,组织材料,阐述观点。一旦材料组织完毕,就要根据平时思考得出的自己的理论体系,恰当地征用已有的理论资源,如现象学、结构主义、新批评等,哪个趁手用哪个,哪个熟悉用哪个,力图完美地揭示文本的一些问题。 当然,不是要大家机械地套用理论。恰恰相反,只有深入地了解理论,才能恰当地征用理论。 今天时间紧,说得比较抽象。以后有空,我会结合具体的题目举例。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