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考研的经验
查看(1258) 回复(0) |
|
tingyu
|
发表于 2010-11-22 22:22
楼主
]动力单车对专业课复习的体会和建议以及I Believe I Can Fly--动力单车考研路之复试
一、 动力单车对专业课复习的体会和建议 被问了太多的关于专业课复习的问题,我想还是主动整理点东西出来比较合适。而且大部分朋友问的都是“专业课该怎么复习?书该怎么看?请提供经验和建议?”这类很泛泛的问题,真的让我不知如何作答。其实这种问法本没有错,也很自然,但做一个换位思考就知道,这样的问题太大了,反而找不到落脚点,三言两语根本就说不清楚。若是长篇大论如滔滔江水般跟你讲,可能我打字打到手指僵直,键盘投降,你也会觉得不着边际又无重点,没什么效果。所以我一直对这样的问题有“逃避”之嫌,还请各位多多理解海涵。 现在我就这样一个典型的问题来做一个尽可能到位的回答。先说明两点:1、由于文理科性质的不同,我说的这些对社科类专业(特别是企业管理专业)可能更加适用。2、我用的是“体会”而不是“经验”。所以大家要冷静客观的对待,结合自己学习的习惯及不同专业的特点,走自己的复习之路,而不能照搬照抄。如果对大家有什么误导的地方真是罪过。 无可否认,对于考研特别是跨校跨专业考研的朋友来说,信息很重要。由于各个学校自己出题,各个老师出题风格和偏向也不同,及时准确的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折戈沙场,有的是不知道新增加了考试内容,有的是换老师出题导致历年考题提供的信息不准确,实在可惜。如果有条件能在所报考的学校看书是最好不过,不行的话也要找个人了解一些风吹草动,或者自己勤快一点,多上网打电话了解。 要有意识地培养对专业知识的悟性。专业课的题目一般综合性比较强,不会是太死的题,越是好学校就越是这样。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书上根本找不到答案,还需要将教材中前后不同章节的内容结合起来回答。那你如何选择答题的角度和思路以及怎样将各个知识点有效地衔接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的悟性。悟性是建立在比较广的知识面上的,所以有时间的话要尽量多地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报刊杂志,对专业知识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当然这一点有比较大的弹性,如果时间较紧,或者其他学科需要更大的精力,那就少在这方面投入些,毕竟悟性这个东西不是两三天就可以培养起来的。 在不断的调整和检验中进步,要善于归纳,总结。如果学校提供的参考书目并不对你的胃口,也就是看得很有难度而且效果很差,那你就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掌握书中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坐以待毙。这时候归纳和总结就显得特别重要。就我自己来说,哈罗德·孔茨的《管理学》是公认的难看,整本书的结构体系不错,但是具体的内容让人看了两遍都丝毫抓不着重点。在网上也没找到合适的资料可以参考,我就只好自己动手了。历时两个月,参考本系系主任编的《管理学原理》一书(提示:参考书目没有列的,所报院系出的主要专业书也是要看的,可以作为答题材料)和其他手头上的资料,做了一本40页(双面哦)的笔记。也就是这本厚厚的笔记以及这个学习的过程让我有实力拿到了今年专业课的最高分。这本笔记后来有机会曾让原系主任过目,得到了他的肯定。现在我已经将它有偿提供给一部分后来的考研人,并得到一致好评。另外一本《西方经济学》倒是挺简单的,比较好懂,唯一的麻烦就是并列对比的东西比较多,光递减规律就好几个,还有四个不同市场各个特点的分析,成本论和生产论也有内在的联系,后面生产资料的供求和需求方面也都是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的。这样如果你仍然按照书上的体系来做所谓的笔记,就等于没做,因为你感觉到困难的那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零碎的好懂的知识一堆到脑子里,立马就成了一队浆糊。所以做西经笔记就是要把那些对比的东西理出来重新整理,抽出整本书的脉络,用一张大纸用列表或者你认为好的形式归纳出来,然后再看看有没有漏掉的知识点,将一些概念的东西再整理出来。那你再复习的时候就轻松多啦。我记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介绍成本论那个综合图的特点时,书上是用一段文字来描述的,但是你能把那些特点都掌握并且画出一个正确的综合图吗?我的建议就是自己对着画一遍,然后将书上说的特点按照1234列出来,那就很清楚了。西经的图形很多,要注意对应,比如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达到市场均衡点时的图形你能完全掌握其中的意思么?特别时给你一个相关的计算题,你能否知道怎么入手?如果不是很清楚,这些就是你要解决和总结的内容。对于一些比较独立的章节,比如一般均衡论,我觉得就不用做笔记了,看看书就可以,跟前面的没什么关系。要注意的是,西经教材后面的联系确实太简单,要找其他的题来做和看,特别是计算题,尽量不要丢分,因为计算题属于客观题的范畴,得分容易,丢分亦容易。 说两个相关的问题。 1、关于找导师的问题 这是我考研成功以后朋友们问我最多的问题之一。可能是道听途说得太多了,把很多人都搞得觉得这个问题很神秘。有些师兄师姐就直接说要想上一定要找导师,后面还加上一句骇人听闻的“除非你不想上”。我觉得这么说从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一些误导,让听的人觉得出点血找了导师就万事大吉,从而无形地放松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尽管他自己也不会承认。起码如果这样是很危险的。其实,找与不找,不是核心问题,重要的是你对这个问题持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是你希望从你和导师的交流中得到什么收获?如果你的目的很直接,就是为了套一套考试的重点,甚至考题,欲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高分,然后打上想和导师交流的包装,那就比较危险。就算你通过某种方法得到你想得到的,我想做老师的也不会从心里欣赏你这个学生。相反,如果诚心诚意,和老师交流交流一些学术和学习上面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热点又没有定论的问题),从一个侧面把你的专业功底和学习潜力表现出来,对老师充分的尊敬,那么,当老师对你持肯定态度的时候,那你才真正地被老师从心理上接受了,说不定你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呢。肯定了你的实力和才华,在需要挤掉(我说得很委婉的哦)一些不幸者的时候就不会把矛头指向你了。我的建议是先通过E-MAIL和电话联系,提出学习上碰到的一两个问题,让老师第一印象就觉得你的学习态度非常好,以后也就比较好办了。当然你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深度,让老师愿意和你讨论。菜鸟级的问题会让老师反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是你自己的不对了:) 和找导师伴随的问题就是送礼了,这是个大部分人不愿意拿到桌面上来谈但又不亦乐乎的问题。除非你有充分的信息表明你要找的导师有这个嗜好,建议你还是悠着点。老师招的是能干活的学生,重点不要搞错了。所以要送的话能表达你对他的尊敬之意就OK了。偶觉得好一点的水果是最好不过了,呵呵。如果你送的东东让他觉得你有什么企图的话,那你才是真正的死定了,起码他不会真的喜欢这样的学生,切记。 如果你真的确定可以将上面的问题把握好,我的建议是方便的话还是找一下。至于找谁,看你自己了,我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提任何建议,请大家理解。因为老师基本上都很忙,我建议的那个老师实际上就成了一个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不是吗?起码我觉得我应该尊重每一个老师(其实我知道的老师情况也很少),不会因为我而被动地受到过多的干扰。虽然老师都是热爱学生的,但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现在做两个版块的斑竹就已经觉得很疲惫,何况老师呢?(我写此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就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作出比较全面的回答,减少大家以后问出重复问题的机会,以缓解我的压力。实际上现在我整天在网上和大家讨论这些问题,让我在办公室感到很不安,毕竟我坐在这里是要工作的。)因此,类似的问题请大家在最大的程度上给予谅解,我不是不想帮助大家,实在为难。 2、考场上的建议 考试都是有技巧的,在进行了那么久的复习和准备之后,上了考场不要有任何的顾虑了,你现在想的事情就是一件:尽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到最多的分。基本上是有客观题的先把客观题做完(对政治适用),然后看时间剩下多少,主观性的题目还剩多少,结合分值安排每个题允许的大概答题时间,注意同样要留出5-10分钟的机动时间,这样遇到难题也不会紧张。我觉得这个统筹规划的工作还是很重要的,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就会很主动。遇到不好答的小题,在允许的时间内尽量多答,求个辛苦分,但是时间一到马上停止,不能影响其他的题。如果是15、20分那样的答题不好答的,就不能随便应付了,建议留出一个比较大的空白,先做其他的,回头争取更多的时间来答这题,往往在答其他题的过程中会发现答此题的比较好的思路。 另外,答题的角度和思路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比你答的具体内容更重要。当然还要能自圆其说。而要让阅卷老师看到这一点,在答题时做到分清主次,层次分明是很有必要的。由于专业课一般考的都是专业的基础理论,所以整个试卷反映的是你的基础扎实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我建议的总的策略就是用辩证思维来答题。也就是拿到一个综合题,首先判断其涉及到哪些章节和知识点,在脑子里默想一下怎么将他们串起来。下笔的时候先一个一个知识点的列一下,然后按一定的思路串起来分析一番,应该说答卷纸是很好写满的啦。所以在平时做笔记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脉络的东西,细枝末叶的东西就靠你在考场上敏捷的发挥啦。还有,其实我觉得指定教材上列的那些要点不一定严密,你多背一个少一个不是最要紧的,要紧的是你整个答案的总体框架,这就是你表现综合运用能力最好的武器。在具体的材料上,比如书上有这么一句话:“富有成效的管理人员依时间和场合采取对策,针对具体情况来评价每种管理方法并选择能最有成效和最快地实现个人和组织机构目标的那种方法”,实际上这句话是万能的,你在任何一个题目里都可以用得上,而你自己想的话可能就说得没这么好了,所以这样的话你就尽可能多记一些。这就是所谓的“行话”,老师一看就很舒服,分肯定也给得比较大方,相反,你说的都是自己编的“土话”,虽然没什么错,但那可能就只能拿到及格分了。 3、如何有效利用历年真题 这可能是很多人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但不管是哪一科,真题都是备考最权威最重要的资料,里面包含的信息是其他任何资料都比不上的。 首先你想一下,如果你早一年参加考试,那你现在看到的就是你要考的题目,扪心自问一下,你能考几分?瞢了?也就是说你前面的复习不是完全对路,这也是真题重要的意义所在,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复习的指路明灯。有人说这去年考的明年不是肯定不考的么?那你就犯了两个错误:1、考过的不一定不考。这要从近几年的真题互相比较才可以得出,因为有很多题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的,弹性很大,完全可以重复考,01和02的题就有完全重复的。2、就算不会重复,研究真题也有相当大的意义。因为你从历年的真题中可以把握出题的风格和特点,从而找出复习的方向。比如题型都是怎样的?出现过客观题么?每年题型的变化有多大?卷面分是如何分布的?分值特别大的题多不多(全卷由5个30分的大题组成和有多个小分值但多题组成其复习思路肯定大不相同)?考查的知识点全部都在指定教材里面吗?其分布有何特点?几年比较下来又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特别考察的集中的章节(比如计划和控制我认为考察的就很多)?要回答好这些题你需要掌握那些知识点,又怎样利用来答题?书上有明确的答案吗?如果没有(这意味着你明年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必须未雨绸缪),怎么办?这些题出题的根据又在哪里(教材中的一句话,还是课后习题,还是老师自己拟的)?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研究都会有新的收获,相信你对如何复习就渐渐会比较清楚了。之前总是有人问我管理学不知道怎么复习,我当时也答不出来,现在我突然想到了,当你不知道怎么看书的时候,就拿来真题研究吧,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特别指出一点,如果在历年真题里出现的知识点在教材里有并列的知识点,一定都要做充分准备,比如和“矩阵组织”(03年)并列的其他组织形式(今年考的就是事业部即策略性经营单位,被我逮了哦^_^),和“随机制宜”的管理方法(03年)并列的其他10几种管理方法,虽然书上只列了一个表,文字说明很少,但你也要想办法找到一些介绍这些内容的材料,今年就考了“7S模型”(这个没怎么准备,随便写了些)。类似的还有些,自己找找了。另外要注意将教材两大块的内容结合起来的综合题的答法,比如最常见的就是计划和控制的结合,计划为控制提供标准,控制为计划提供信息,寻找偏差的原因,并纠正偏差,或调整计划本身,这个内在的逻辑就是一个大框架,然后你就可以往里填了。 写了好几天,很累了,还有几个朋友跟着熬夜等到现在,就是为了看到它,让我深受感动,先谢谢了,希望不会让大家失望。就此搁笔,往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再行将原文修改。 动力单车 04.8.7.00:10 I Believe I Can Fly--动力单车考研路之复试 文章摘要: "I believe I can fly, I believe I can touch the sky!"不知道为什么,我很自然的想用这句歌词来作为我文章的开头。在我看来,自信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在考研这种慢慢长路中,更是如此。 下面我将我考研路上值得跟大家分享的那部分贴出来,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帮上大家。 正文 之所以要说复试,是因为可能还有些朋友还没有复试,另外对于在努力准备初试的朋友来说,应该讲复试应该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话题,毕竟,获得复试资格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一、了解复试的细节 我想这个功课不是每个人都做过了,但是它真的很重要。我在知道初试成绩之前就买了复试的书,买不到的也借到了。但是当时看的效率真是很底,相信大家都是彼此彼此吧,毕竟感觉不等于事实。这个时候我就着重了解一下复试到底是怎样的。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优秀应届生,他们和老师比较熟悉,可能了解到比较多的信息。另外就是上届的研究生了,但是如果你找的是研究生的话要防止一个误区,就是他们作为过来人可能会把事情描述的比实际的简单,更多的是“随便看看就可以了”这样的话,记得当时就有一个师姐跟我说了一句:“排名那么靠前,不用复习了!”但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再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每年都会有所变动,今年的情况和去年年的情况可能不一样的。当然,如果你认识得力的老师,直接通过老师了解是最好不过了。 要了解的问题一般包括:复试到底占多大的比重,最后的总分是怎么个算法。如果有笔试那笔试的内容是偏重书本还是偏重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听说有的学校笔试是写一篇论文),面试的程序,英语面试包不包括专业英语,占多大比重,各个项目有没有设限,等等。我由于考前安排了两个星期呆在学校看书,而且认识一些同学,所以陆陆续续的就知道了一些情况。掌握了这些,我想你就可以在心理上站住了主动,不是吗?而且复习的针对性比较强,效果当然就会比较好啦。 二、如何准备 针对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就要着手准备了。根据我报考学校提供的复试方案,总分=初试/5*70%+复试*30%。这样算一下的话初试的15分只相当于复试的7分!也就是说在复试中要拉出分数并不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认为复试只是走走过场就大错特错了,起码我是玩得比较稳的。把所有指定教材看了4、5遍,并做了一些笔记和归纳。由于在学校,找资料比较方面,为了应付面试中的不确定性,在图书馆可是印了不少资料,大部分都是专业比较新的观点和热点,这一点对于平时比较封闭的朋友就更要注意了。可惜,由于考前不幸病了,这些资料也没有好好利用,只看了一遍。 总之,我认为你在初试准备时都付出了这么多,不必在计较这点功夫,尽最大努力做最充足的准备,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三、发生了很多朋友在初试时发生的事情——病了 在正常复习了十天之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也就是在3月31号,8号就要考试,我一想怎么着也要整个两三天吧。就吃了些药,仍然坚持看书,每天早上6:50左右起床,但是明显书就看不进去了,这时真是体会了“身体是本钱”这句话。到第三天还是不行我真着急了,到诊所一看,病毒性感冒,属于比较难好的那种,我直接问最快的方法怎么治,点滴,那就点滴吧,我说一句急医生就给多添一种药(她心里肯定在暗爽),还给开了一堆药,我一看跟主题不怎么相关硬是给退了。就这么折腾了好几天,手上的针孔到现在还没好呢。到了五号还不见好转,我是真急了,针也不敢再打了,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身体的状态怎样。但不管怎样,书还是要继续看的,当时感觉很痛苦,现在想来很悲壮的。六号下午开始头疼,七号几乎疼了一整天,但我还是强忍着看了些书,只是不时问问老天是不是真的要把我废了,当然是没有任何回答。晚上9点半,头都要爆了,被逼回去睡觉,心想这命运真是难以琢磨啊!阿门! 早上五点二十,醒来看看,头好像不疼,赶紧看书,超高效率的看了两个半小时后奔赴考场,居然一上午都挺正常,就是有些虚,字都写不整齐。下午也还好,基本没有影响我考试。考完了,我的病也好了,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奇怪! 在这期间,我考研路上认识的,考完后也就是1月11号开始交往的女友铮可是好好表现了一把,把我感动得五体投地呀。没有她,我可能会死得很惨的,我心里其实远不止欣慰这么简单啊 在发生一些意外时,在面对你所不能控制的困难时,信念,真的就特别的重要。挺住,就对了! 四、差点用几万块买一个教训 我初试考得比较好的,专业第三名,其中专业课是最高分。应该说优势明显。下午面试时分组抽签,我不幸中标抽到了A1,得打头炮。本来我还没怎么紧张,旁边一认识的女生为了让我放松好意给我念诗,讲笑话,反而把我搞得紧张兮兮的。果然,一近房间7个老师围着你,让你都不知道看哪个好。出乎我意料的是,专业面试也提供2分钟的自我介绍,这我可是想都没想过,这下我就只好边想边说了,时间没把握好,又不能瞎说一气,后来让我最后悔的就是我没有把我初试的成绩做个介绍,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是面试老师的话马上就可以把这个学生定位在一个比较高的一个分段,对吗?特别是在面试表现不好的时候会起很大的作用的。这一点后来的朋友要记得将与考试有关的优点要介绍出来。 然后我回答问题时,老师说了一句抓紧时间,我还真乖,立马就选一个题回答,只是觉得应该可以答好。这个题有一半是背记的,可是我忘了面试和笔试是不一样的,在回答时留给你思考和搜索答案的时间很少。并且你平时的反应能力此时也不一定能表现出来。所以我没能较好的答出书本上的要点,只能通过自己从几个角度的分析来尽量的回答,总得来说面试考得不好,起码我自己是不满意的。可能缺少面试经验占一定的因素吧。 后面的英语口试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本来是我准备放弃的一个项目,因为我一直觉得英语水平并不好,而且之占10分。缺少真正练习口语的机会。让我高兴的是有自我介绍的要求,这个当然会准备好的啦。可能我准备的比较长一点吧,最后一句总结性的话“i believe i can fly,i believe i can touch the sky”还没说就被老师打断了,并且肯定了我的英语水平不错。后来就我抽到的那个很简单的专业题进行了回答,看得出来老师是很满意的。这里我要说的是如果英语口试包含专英的话,了解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是必要的。比如老师让我解释marketing里面的place时,我先用一个句子解释了一下,可能不是很清楚,老师再让我解释时,我只用了一个词:distribution.我想老师这个答案老师是满意的。不管怎么说,我短短几分钟的自我介绍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我想在对英语的发音,语感的把握,停顿,语调等几个方面应该还是不错的。老师比较看重的应该也就是这几点吧。 很晚了,明天还要上班,这部分先说这么多吧,落下的以后说其他内容的时候再补充好了。如果总结一下面试的话,我想一个考复旦的朋友“复旦MM”给我复试的建议是合适的:不要紧张+互动+多角度思考。这个MM很强,专业第一哦。听她的,没错!呵呵,好困啊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