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平凡——我的厦门大学教育学考研经历
查看(1333) 回复(0) |
|
tingyu
|
发表于 2010-09-09 08:00
楼主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考研之路,我想有的人会是“痛苦”,有的人会是“艰辛”,有的人会是“幸福”……如果让我来概括一下呢,我一时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痛苦吗?痛苦,累吗?累,幸福吗?也幸福,这些感情是混杂在一起的,我分不清那种占了上风,也许只有“激情”才是最合理的答案,经常想起《奋斗》里大家和李老师告别时的台词,“老师,请留步。我们舍不得您,非常非常舍不得您,但是我们必须告诉您,我们必须离开您,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我们一天也不能等,请您接受我们离开前最后的问候。”我考研时的心态和这个很像,每天都斗志昂扬,我想,每个年轻人心底里都有激情的种子,而我心底里的那颗,在2007年4月的某一天,发芽了……
那时,我已经毕业快一年了,在一家小医院里算那些永远算不到头的账目,我大学里读的是会计,鬼知道数学超级烂的我为什么会选了这个专业,超级烂好像还不够贴切,应该用数学白痴来形容吧,高中时数学考试或难或易对我都没有丝毫影响,我每次都考那么点可怜的分数,想不到高考时我这项“特异功能”竟帮了大忙,那年数学特难,所以我没有被拉开分数,最后考上了一所本科院校,这可能就是别人说的超常发挥吧o(∩_∩)o...大学里终于吃到了乱报志愿带来的苦果,只要是跟数学有关的科目,必挂,我曾试图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怎无奈这像永动机一样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事情。所以在单位里的苦闷可想而知了,幸好不用再看到该死的椭圆和抛物线,也不用再算永远也理不清的方程,工作很轻松,但很无聊,只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了,闷。同事们上班时总会找些乐子,聊QQ,吃零食,看报纸,我对这些却一点都不感冒,我心底里总是会生出悲伤的想法,难道我的余生都要在无聊的工作和聊QQ,吃零食,看报纸种度过吗?我的生活就像在赶路,仿佛一眼就看到了自己这条路的尽头,想一想都会让我汗毛直竖。我害怕这种生活,我害怕平淡,心里激情的火烧得我一刻也平静不下来。 2007年4月17,注定这一天在我的生命里会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在这天,我大学时的死党小Z来电话告诉我她通过了浙江大学的复试,言语里透出让人羡慕的幸福。挂下电话,我心里就再也平静不下来了,下了班我就沿着海边一直走,到天黑的时候,我终于做出了这一生种迄今为止最大的决定,我要考研! 考研,意味着放弃安稳和薪水还不错的工作,意味着孤独和艰辛,还意味着不可知的未来,可我已经来不及权衡利弊了,很快我就进入到备考的状态中,每天搜集一箩筐的信息,天天都忙的不可开交,同事都说我疯掉了,他们说,别傻了,研究生毕业可能还找不到这样的工作呢。该死的,我不得不承认他们说的很对,但这完全阻挡不了我,我就像一艘失控的火箭,任他多大的马力也拉不回来了。 总之,在2007年的5月份,我开始复习考研了。在全世界都在对我SAY NO的时候,我还是决定把这条路走下去。选专业的时候,考数学的专业肯定首先被排除了,后来就打算考厦门大学的教育学,从事教育学跟自己的性格比较符合,对它也比较感兴趣。 由于是统考,也没有规定教材,我在网上找了一份参考书目,在书店淘了很长时间,买回来十本!天哪!这么多怎么可能看的完啊。当时心里有些没有底了,想换专业。可是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不到最后一刻怎么知道自己肯定会失败呢。 关于辅导书,我用的主要是以下几本:王道俊《教育学》、十二院校《教育学基础》、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吴式颖《外国教育史》、吴庆麟《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的《教育心理学》、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虽然买的很多但有几本书我一点都没看,时间已经不允许按部就班的打基础了。 刚开始复习的时候很浮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进度很快,但效率却很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慢慢找到了节奏,静下心来复习专业课的时候已经到了九月初,刚开始觉得内容太多肯定看不完,后来干脆破罐子破摔,能看多少看多少,看不完拉倒,所以就不去想能不能看完的问题了。后来我发现,根本不存在看不完的问题,教材中其实有很多大纲不要求的内容,我就把教材中不考的内容都撕掉了,这样教材也就剩下大约一半左右的内容了,看起来也比较有信心了。由于任务量比较大,也不可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了,在九月初的时候,我辞掉了工作来到山东师范大学复习考研。一些没有买到的书我就到山师的图书管理借来看,四个月的时间攒了厚厚的一本笔记。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