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16)
查看(895) 回复(0)
易水竹
  • 积分:5405
  • 注册于:2014-05-30
发表于 2015-01-02 19:49
楼主

第一种方式从下列两个方程的论述出发:

〓〓AE=C+I[JY,4](1)〓〓

y=C+S[JY,4](2)

式中:式(1)表示总支出由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构成,AE为总支出;式(2)为收入等式,它


表明总收入y有两个用途:消费C和储蓄S。均衡收入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收入


,于是有C+I=C+S,即I=S。这就是两部门收入均衡条件,它表明均衡的收入是由投资和储蓄


相等所决定的。利用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的概念可以进一步说明均衡收入水平的决定。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总支出曲线和45°线的交点来说明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投资


又假定为既定的,故总支出曲线可以确定。在以总支出为纵坐标,总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


中,45°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满足收入均衡条件。从


而总支出曲线和45°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收入水平即是均衡的收入水平。对于以上两种表示简


单收入决定的方


式,一般认为第二种方式应用更广一些,因为它不仅很容易加以推广用来说明三部门以至四


部门的收入决定,而且可以推导出各种乘数的计算公式。

乘数可以一般地定义为两个相关变量的增量之比。按照变量的不同含义,宏观经济学在这里


引出了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等概念,并给出


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如果说乘数理论的目的之一在于说明投资的变化如何引起收入的变化,那么加速原理则说明


收入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按照加速原理的说法,收入量的增加必定引起消费的增加


,消费的增加必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增加,消费品生产的增加又必定引起资本品生产的


增加。因此,收入的增加必定引起投资的增加。


加速数是表示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加速原理的基本公式为

〓〓I?t=V(y?t-y??t-1?)

式中:V为加速数;i?t为总投资的改变量或本期净投资;y?t为本期收入;y??t-1?为


上期收入。请注意,加速原理说明投资并不是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的函数


。尽管收入处于很高的水平,只要收入停止上升,投资量就等于零。如果收入下降,投资量


会变为负数。

乘数和加速数的联合作用有助于解释经济周期。

对于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加以考虑时的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用有名的IS—LM


模型来加以说明的。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


定的


模型。这里,I为投资;S为储蓄;L为货币需求;M为货币供给。IS—LM模型的基本结构是两


条曲线:IS曲线和LM曲线。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关系的曲线。IS曲线向


右下方倾斜。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使投资等于储蓄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位于IS曲


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使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


利率组合,都是使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由政府控制的政府支出可以影响IS曲线的位


置,政府支出增加可使IS曲线向右移动,政府支出减少可使IS曲线向左移动。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凯恩斯主义的货


币理论是建立在流动偏好基础上的。流动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


望或动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


动机。与此相对应,货币需求L可由两部分(L?1和L?2)组成。L?1为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


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量,这部分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且与收入同方向变动,即


L?1=L


?1(y)。 L?2为由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量,这部分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利率, 且



利率反方向变化,即L?2=L?2(r)。于是货币需求为?L=?L?1(y)+L?2(r)。 货币供给


包括名


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后者为将名义货币量经价格指数加以调整而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


供给量被认为是由政府控制的,政府可以使用货币政策来改变货币供给量的大小。 货币市



均衡条件为,实际货币供给量等于实际货币需求量, 即m=L?1(y)+L?2(r)。 这


一均衡条件


表明,在实际货币供给m为一定值时,收入y与利率r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这个函数关系也


就是在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r与y的各种不同的组合。这种表示r与y的函数关系的曲线


即LM曲线。LM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表明,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具


有同向关系。一般地,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使LM曲线的位置移动。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


曲线向右移动;当货币供给量减少时,LM曲线向左移动。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


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


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由于使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处于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不只一个,那么,是否存在


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呢?回答是肯定的。事实上,IS


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即表示同时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时的收入和利率组合。这时的收入和利率分别称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


收入和均衡利率。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同时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时国民收入的决定


,而且解决了简单收入决定理论中无法确定的利率决定的问题。另外,由IS—LM模型描述的


均衡还具有稳定性质,即当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时,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自动调整可使


失衡状态趋向于均衡状态。IS—LM模型的重要性还在于,这一模型揭示了政府采取宏观经济


政策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可能性。即当均衡的收入低于(或高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时,政府可


以通过采取财政政策(移动IS曲线)和货币政策(移动LM曲线),使均衡的收入处于充分就业的


水平上。为了用IS—LM模型表明西方学者在政策问题上的争论,可把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


,即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由IS—LM模型可知,在凯恩斯区域


,货币政策无效,只有财政政策有效;在古典区域,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在中间区域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有效。

对于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加以考虑时的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用总


需求—总供给模型加以说明的。这一模型的基本结构是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曲线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函数)与两个市场,即产


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有关。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和收


入(或产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内在机制是,价格变动引起实际货币量的变动,从而



致利率的变动,进而使得投资发生变动,由乘数原理最终引起收入的变动。因此容易看出,


在总需求函数中,收入与价格是具有反向关系的。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亦即IS—LM模型中,推导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政府所执行的财政货


币政策用总需求曲线来表达,即使总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

总供给函数表示收入(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函数)涉及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价格水平影响总产量的基本过程是:首先


,价格水平的变化影响实际工资,假定货币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与价格水平成反比。其次


,实际工资的变化又影响劳动市场的供求。一般来说,劳动供给与实际工资同方向变动,劳


动需


求与实际工资反方向变动。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均衡决定了实际的就业量。因此,假定其他条


件不变,实际工资通过劳动市场影响就业量,由生产函数可知,就业量的变化影响总产量。


总供给曲线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对于前者,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在以价格为纵



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下,它是一条垂直线。而对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对一些基本


问题的观点不同,即使是对同一形状的总供给曲线,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其的说明和解释也不


一样。如果抛开不同的理论争论和不同的解释,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


上方延伸的,即表明收入与价格大致是按同方向变动的。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把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说明收入与价格水平


的决定。总需求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价格的各种不


同的组合。总供给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在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经济社会的收入(总产量)



价格水平的关系。于是,可以推知,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交点所对应的收入


水平即是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收入水平。三个市场同时处于


均衡也意味着,此时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就


业量


所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完全实现转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不仅说明了在同时考虑三个市场均


衡时的收入的决定,而且还说明了IS—LM模型所无法说明的价格水平的决定。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湖南省省会城市是哪里?(答案为两个字)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