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一)
查看(708) 回复(0)
易水竹
  • 积分:5405
  • 注册于:2014-05-30
发表于 2014-08-31 19:54
楼主

第一章

——理性成就快乐: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是针对个人而不是团体。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地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的假设虽然未必总是正确,但很实用。在这样的假设下发展出来的经济学,不仅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样的学问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娱人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意无意地运用了一些经济学知识,但如果对经济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容易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理性不足,给自己的生活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扰。比如,刚刚买回车子,没过两天,这款车子却降价了,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垂头丧气,心里郁闷得很;倘若前不久刚刚买了房子,该小区的房价最近却上涨了,兴高采烈是一般购房者的正常反应。这些反应虽然符合人之常情,但跌价带来的郁闷感觉却是错误的。
经济学认为,正确的反映应该是:无论是跌价,还是涨价,都应该感觉更好。经济学认为,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消费的是什么——房价、车价是多少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在价格变动以前,你所选择的商品组合(房子、车子加上用收入余款购买的其他商品)就是对你来说是最好的东西。如果价格没有改变,你会继续这样的消费组合。在价格变化以后,你仍然可以选择消费同样的商品,因为房子、车子已经属于你了,所以,你不可能因为价格变化而感觉更糟糕。但是,由于房子、车子与其他商品的最佳组合取决于房价、车价,所以,过去的商品组合仍然为最佳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现在还有一些更加吸引人的选择,因此,你的感觉应该更好。新的选择虽然存在,但你却更钟情于原来的最佳选择(原来的商品组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烦扰于别人为什么挣得比我多,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比应得的少,而经济学却告诉我们这样的感觉是庸人自扰,也是错误的。经济学认为别人比自己挣得多是正常的,自己得到的就是应得的,如果自己不能理性地坦然面对,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扰和忧愁。
  我们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扰,主要还是因为对经济学有一些误解,这可能是经济学说起来比较简单的缘故。“供给与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而且这些的词汇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时候,似乎人人都是经济学家。人们不敢随便在一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面前班门弄斧,但在一个经济学家面前,谁都可以就车价跌了该高兴还是该郁闷等实际问题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经济学中有许多并非显而易见的内容,并不是每个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在经济学领域,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谈婚论嫁,就会减少生活中的诸多郁闷和不快,多一些开心,多一些欢笑。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在传统上经济学领域被分为两个领域。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一个微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租金控制对住房的影响,外国竞争对本国汽车行业的影响,或者接受义务教育对工人收入的影响。一个宏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政府借债的影响,经济中失业率随时间推移的变动,对提高生活水平增长的不同政策。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在微观的角度看是正确的,但从整体角度看就是不合理的,比如在看足球赛时,一个球迷站起来看能够看的更清楚一些,但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结果是每个人都看不清楚。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产生于千百万个人的决策,所以,不考虑相关的微观经济决策而要去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例如,宏观经济学家可以从个人所得税减少对整个物品与劳务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了分析这个问题,他必须考虑所得税减少如何影响家庭把多少钱用于物品与劳务的决策。又如,失业现象严重时,作为个人,除了一些佼佼者能谋到职业外,总有人没有就业岗位,作为厂商也不能无效率的吸收工人,所以失业问题是宏观问题,解决就业是政府的责任。
  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但这两个领域仍然是不同的。在经济学中,也和在生物学中一样,从最小的单位开始并向上发展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但这样做既无必要,也并不总是最好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化生物学建立在分子生物学之上,因为物种是由分子构成的。但进化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是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问题和方法。同样,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探讨不同的问题,所以,它们有时采用相当不同的方法,并通常分设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对价值判断的态度。经济学的道德与不道德就是否涉及价值判断,因为价值判断是道德问题的基础。实证经济学排斥价值判断,也就不涉及道德问题,实证分析只认识事实本身,研究经济本身的规律,。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举一例子。现在上至国务院下至普通的老百姓非常关心我国的GDP 和人均GDP,因为这两个数字。前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后者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富裕程度。从实证角度看,这些数字的统计归纳过程就是实证分析的过程,如果对某些数据有怀疑还可以重新检验。具体数字是客观的,在统计过程中不涉及道德问题,只回答是什么。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来研究,首先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确定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确定一个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小康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就应该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后者涉及了道德问题。对于后者问题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经济增长率提高是好事;有人认为经济增长率太快是坏事,应停止经济增长。这些都是主观的好坏判断无法检验。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看到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是有区别的,但也不难发现二者也有联系。实证分析数字结果,为国家制定和选择适度经济增长政策提供了依据;而适合的政策环境又是达到和保障经济数量指标的保证。因此说实证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基础;而实证经济学又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也就是说,越具体的一些定量分析都属于实证分析。越高层次、定性、带有决策分析的问题是规范分析。
  ——经济学与数学
  经济学虽然用数学方法但与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
  法是比较严谨与准确的。比如说,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转一圈所带来的误差也许仅仅有几十米的误差,与地球周长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再高明的经济学家预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达不到“微不足道”,而是相对比较大。所以在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不要过多地去强调某个数学公式的准确程度,只要这个数学公式确实反映了现实经济变动的主要特征就可以了。
  由于经济学已经被经济学家竭尽全力地武装成一门真正的“科学”,这科学的门面主要是数学描述、几何图形、函数坐标,再套上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一般而言,当一门知识变成深奥的“科学”时,就会渐渐地远离大众,使大多数人不只其所云。这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是没问题的,因为自然科学的深奥的符号公式本身是工具也是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而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发现科学,经济学应该是讲道理的科学,对我们不是专业的经济学家只要明白道理,使用什么工具,是无所谓的。
  我理解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是本和用的关系,数学是研究经济学的工具,如果把经济学比作大楼,数学就是盖大楼的脚手架。有的同学看到数学问题就感到头疼,其实我们教材里运用的数学是非常简单的,即便你掌握不了数学这个工具,你只要掌握经济学的大厦就可以了。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500减去300等于多少?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