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研 - 话题

哪些专业最适宜考研
查看(2155) 回复(1)
sanmao817
  • 积分:5145
  • 注册于:2010-08-01
发表于 2010-08-10 10:26
楼主
   考研是继高考之后学子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重大抉择,2010年研究生报考又迎来一个回暖的小高潮。自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09年全国硕士生考试报名人数一路上扬,2010年也不甘示弱,与去年持平。面对着读研路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2011年的大学生们该如何应对呢?自己究竟适合不适合考研?读哪些专业和方向适合毕业后立即考研?选择考研院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是考研的关键前提。可以说,考研不是一个随意就能做出的决定,务必要和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和就业情况联系在一起。读完下面的文字,相信你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判断。
   
    结合知识和学科本身的特点,考研必须要和自己攻读专业的知识特点以及今后应用和发展前景联系在一起。那么究竟哪些专业适合考研呢?
   
    一、 适合毕业后立即考研的三类专业:
   
    第一类:自然基础学科类专业
   
    基础学科相关专业是培养学生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所学的课程偏重基础理论。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以及分支学科。这些专业在名称上都带有“学”字。这些学科方向的专业,适合做精做深,通过考研积累深厚的知识基础,可以为将来从事科研与教学奠定雄厚的知识基础。报考这类学科方向的有实力的考生可以考虑报考名校或名师。跨考咨询师特别建议,基础学科专业不但适合考研继续深造,同时考生若选择这类专业,一定要有长期坐冷板凳和甘于清贫的研究精神,才有可能取得成就。
   
    第二类:人文学科专业方向
   
    人文学科专业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物的学科,即通常所说的文(文学、语言学)、史(历史学、考古学)、哲(哲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等等,都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选择考研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类: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专业
   
    国家先后制定了“863”“973”等一系列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涉及能源、电子、航空航天、生命与遗传等方面。所以考研还要丢弃追热门赶潮流的心态,要敢于将眼光投向眼下虽不吃香,但从长远看却是国家需要的学科与专业,相信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二、结合学科特点和就业形势,五大类学科专业适宜先就业,再考研
   
    考研是一件好事,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和学习任何专业的人都适合选择考研,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在考研时一定要了解社会的需要和所学专业知识的特点,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以致出现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的落差。
   
    许多同学因为当时的年少或一时盲从的原因,到了大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或者不适合学习本科期间的专业。因此,就想通过考研来改变曾经的错误选择。事实上,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有些错误是可以加以调整的,然而,还有一些错误无论怎样都无法挽回,在考研的路上也是如此。
   
    第一类:工科类专业。
   
    很多工科类专业都是一些实践背景强的专业,考生须结合社会用人实际和本专业的学科特点认真作出判断,不适合立即作出考研的选择。即使选择考研,也应先到实践中磨练数年,再返回到研究生课堂当中。工科是培养学生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它是理科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工农业生产的纽带。工科的专业名称往往不带“学”字,而是多以“技术”、“工程”以及“科学”为后缀或直接以技术名称命名。如计算机技术、通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科学、机械、电机、电子、自动化、建筑工程、石油化工等等。工科各种专业是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所设的,这个行业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背景,因此不太适合立即选择考研,学生可考虑先到实践中磨练数年后,再返回到研究生的课堂中。我们最近了解到一则关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新闻:一位某重点科技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与工人师傅一起工作时居然把螺丝都拧反了,这位工人师傅叹息道:“大学培养出如此大学生,怎能找到工作?!”所以,攻读工科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将自己和社会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为自己确立一个实实在在的发展起点,不要盲从选择读研。

sanmao817
  • 积分:5145
  • 注册于:2010-08-01
发表于 2010-08-10 10:27
沙发
第二类:教育类专业。
   
    教育类专业以培养教师尤其是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在决定是否考研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慎重。教师职业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不但需要教师有较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获取一线教学经验尤为重要。
   
    本科阶段学习教育类专业的同学,最好能在获取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选择考研,为将来能成为既有一线教学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的复合型教育人才做好长期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在国内,这类人才是比较稀缺的。根据针对许多中小学包括一些著名中小学开展的调查发现,在许多的学校,教学一线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高,但理论研究水平却很低;另一类则恰恰相反,在高校里的研究生、教授们,教育理论水平很高,但却距离实际的教学十分遥远,所写的教育论著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常常是“隔靴挠痒”。于是形成了从事教学的人不搞教学科研,而那些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人却又往往不搞教学的局面,致使在教育领域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节,而真正能做到两者兼而有之的则是凤毛麟角。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值得当今的教育类专业大学生深思。所以,读教育学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在毕业后不要立即考研,不妨先选择走近学生、走进课堂,为自己确立一个好的发展基点。
   
    第三类:语言文学类中某些侧重实践性的专业。
   
    如新闻学专业、外语类等专业,需要到实践中去学习锻炼,试看有多少知名记者是从课堂里培养出来的。所以,像新闻学这类专业应先到社会中实践,锻炼几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决定是否考研,这样才能够将实践和理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小莲同学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后没有立即选择考研,而是选择了到新闻单位就业,通过孜孜不倦地工作,几年下来不仅工作出色,而且在多家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影响的文章就有七八篇,正在她工作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刻,通过科学备考如愿考入了某著名大学的新闻学研究生,良好的知识积累,加上丰富的新闻工作背景,使她很快出类拔萃,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当即就被一家大报社“抢”走。再如小吕同学,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后她并没有选择读研,而是看准了目前国内阿拉伯语人才短缺的现实,应聘国家水电公司去了利比亚。她准备工作一两年,一来使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二来也能积攒下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再返回高校读研,之后准备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
   
    第四类:财经类专业。
   
    这类专业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社会需求导向也如此,因此更适宜工作后再考研。例如会计学类及相关分支专业,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达到90%,虽然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可是对于学习这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社会上各种用人单位对财务人员需求人数远远大于从事教学科研人才的人数。而现实状况是,众多财经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本身的能力和素质,与实际工作的需要距离很大,如果在本科毕业后立即选择考研,就会与实际需要相差更远。以前曾遇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小王是一名毕业于普通院校的本科生,他为人聪明机灵,毕业后没有立即考研,而是选择了就业。他先从一个小企业的会计做起,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就熟悉了会计行业方方面面的情况,工作频频受到企业老板的赞扬,专业技能也不断提高,几年后他就被一家知名的大企业“挖走”,并晋升为财务总监。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般会要求财经类专业应聘者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也因此这类专业的学生不适合毕业后立即选择考研,最好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考研,以便有更好的发展。有心的同学,看到这里应该可以发现“新大陆”了:自己所学的专业适不适合考研,上网浏览所学专业的用人信息,看看此专业的人员需要具备专业以外的什么样的条件。或者还可以去招聘现场了解本专业的用人要求。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做出客符合实际的决定。
   
    第五类:已经饱和或过剩学科专业。
   
    一位中学物理教师,由于觉得在小县城当中学教师教书太清贫太寂寞,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现状,于是就辞去了原来正式岗位的教师职业,报考了西北某知名政法大学的法学研究生,可等到毕业后才发现,法学学科方向研究生早已人满为患,不仅失去了原来的工作,新的就业岗位又找不到,最后只有加入到了“失业”的行列,另谋出路。目前我国百分之九十九的高校都开设有法学等专业,如果选择这类专业方向考研,那就是一条“不归路”了。大家可能认为言重了,在此不妨分析一下,首先是法学等专业开设院校多,门槛高、关口多,而就法学专业来说,如果就业选择律师,那么就一定要取得律师资格证,考取此证比考研难多了。如果想要有效避免这位中学教师所犯的错误,就要多关注目前考研动态,做到知己知彼。

分享到:
sanmao817
  • 积分:5145
  • 注册于:2010-08-01
发表于 2010-08-10 10:27
3楼
第二类:教育类专业。
   
    教育类专业以培养教师尤其是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在决定是否考研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慎重。教师职业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不但需要教师有较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获取一线教学经验尤为重要。
   
    本科阶段学习教育类专业的同学,最好能在获取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选择考研,为将来能成为既有一线教学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的复合型教育人才做好长期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在国内,这类人才是比较稀缺的。根据针对许多中小学包括一些著名中小学开展的调查发现,在许多的学校,教学一线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高,但理论研究水平却很低;另一类则恰恰相反,在高校里的研究生、教授们,教育理论水平很高,但却距离实际的教学十分遥远,所写的教育论著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常常是“隔靴挠痒”。于是形成了从事教学的人不搞教学科研,而那些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人却又往往不搞教学的局面,致使在教育领域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节,而真正能做到两者兼而有之的则是凤毛麟角。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值得当今的教育类专业大学生深思。所以,读教育学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在毕业后不要立即考研,不妨先选择走近学生、走进课堂,为自己确立一个好的发展基点。
   
    第三类:语言文学类中某些侧重实践性的专业。
   
    如新闻学专业、外语类等专业,需要到实践中去学习锻炼,试看有多少知名记者是从课堂里培养出来的。所以,像新闻学这类专业应先到社会中实践,锻炼几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决定是否考研,这样才能够将实践和理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小莲同学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后没有立即选择考研,而是选择了到新闻单位就业,通过孜孜不倦地工作,几年下来不仅工作出色,而且在多家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影响的文章就有七八篇,正在她工作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刻,通过科学备考如愿考入了某著名大学的新闻学研究生,良好的知识积累,加上丰富的新闻工作背景,使她很快出类拔萃,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当即就被一家大报社“抢”走。再如小吕同学,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后她并没有选择读研,而是看准了目前国内阿拉伯语人才短缺的现实,应聘国家水电公司去了利比亚。她准备工作一两年,一来使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二来也能积攒下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再返回高校读研,之后准备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
   
    第四类:财经类专业。
   
    这类专业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社会需求导向也如此,因此更适宜工作后再考研。例如会计学类及相关分支专业,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达到90%,虽然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可是对于学习这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社会上各种用人单位对财务人员需求人数远远大于从事教学科研人才的人数。而现实状况是,众多财经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本身的能力和素质,与实际工作的需要距离很大,如果在本科毕业后立即选择考研,就会与实际需要相差更远。以前曾遇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小王是一名毕业于普通院校的本科生,他为人聪明机灵,毕业后没有立即考研,而是选择了就业。他先从一个小企业的会计做起,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就熟悉了会计行业方方面面的情况,工作频频受到企业老板的赞扬,专业技能也不断提高,几年后他就被一家知名的大企业“挖走”,并晋升为财务总监。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般会要求财经类专业应聘者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也因此这类专业的学生不适合毕业后立即选择考研,最好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考研,以便有更好的发展。有心的同学,看到这里应该可以发现“新大陆”了:自己所学的专业适不适合考研,上网浏览所学专业的用人信息,看看此专业的人员需要具备专业以外的什么样的条件。或者还可以去招聘现场了解本专业的用人要求。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做出客符合实际的决定。
   
    第五类:已经饱和或过剩学科专业。
   
    一位中学物理教师,由于觉得在小县城当中学教师教书太清贫太寂寞,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现状,于是就辞去了原来正式岗位的教师职业,报考了西北某知名政法大学的法学研究生,可等到毕业后才发现,法学学科方向研究生早已人满为患,不仅失去了原来的工作,新的就业岗位又找不到,最后只有加入到了“失业”的行列,另谋出路。目前我国百分之九十九的高校都开设有法学等专业,如果选择这类专业方向考研,那就是一条“不归路”了。大家可能认为言重了,在此不妨分析一下,首先是法学等专业开设院校多,门槛高、关口多,而就法学专业来说,如果就业选择律师,那么就一定要取得律师资格证,考取此证比考研难多了。如果想要有效避免这位中学教师所犯的错误,就要多关注目前考研动态,做到知己知彼。

分享到:
sanmao817
  • 积分:5145
  • 注册于:2010-08-01
发表于 2010-08-10 10:27
4楼
第二类:教育类专业。
   
    教育类专业以培养教师尤其是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在决定是否考研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慎重。教师职业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不但需要教师有较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获取一线教学经验尤为重要。
   
    本科阶段学习教育类专业的同学,最好能在获取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选择考研,为将来能成为既有一线教学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的复合型教育人才做好长期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在国内,这类人才是比较稀缺的。根据针对许多中小学包括一些著名中小学开展的调查发现,在许多的学校,教学一线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高,但理论研究水平却很低;另一类则恰恰相反,在高校里的研究生、教授们,教育理论水平很高,但却距离实际的教学十分遥远,所写的教育论著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常常是“隔靴挠痒”。于是形成了从事教学的人不搞教学科研,而那些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人却又往往不搞教学的局面,致使在教育领域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节,而真正能做到两者兼而有之的则是凤毛麟角。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值得当今的教育类专业大学生深思。所以,读教育学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在毕业后不要立即考研,不妨先选择走近学生、走进课堂,为自己确立一个好的发展基点。
   
    第三类:语言文学类中某些侧重实践性的专业。
   
    如新闻学专业、外语类等专业,需要到实践中去学习锻炼,试看有多少知名记者是从课堂里培养出来的。所以,像新闻学这类专业应先到社会中实践,锻炼几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决定是否考研,这样才能够将实践和理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小莲同学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后没有立即选择考研,而是选择了到新闻单位就业,通过孜孜不倦地工作,几年下来不仅工作出色,而且在多家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影响的文章就有七八篇,正在她工作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刻,通过科学备考如愿考入了某著名大学的新闻学研究生,良好的知识积累,加上丰富的新闻工作背景,使她很快出类拔萃,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当即就被一家大报社“抢”走。再如小吕同学,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后她并没有选择读研,而是看准了目前国内阿拉伯语人才短缺的现实,应聘国家水电公司去了利比亚。她准备工作一两年,一来使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二来也能积攒下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再返回高校读研,之后准备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
   
    第四类:财经类专业。
   
    这类专业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社会需求导向也如此,因此更适宜工作后再考研。例如会计学类及相关分支专业,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达到90%,虽然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可是对于学习这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社会上各种用人单位对财务人员需求人数远远大于从事教学科研人才的人数。而现实状况是,众多财经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本身的能力和素质,与实际工作的需要距离很大,如果在本科毕业后立即选择考研,就会与实际需要相差更远。以前曾遇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小王是一名毕业于普通院校的本科生,他为人聪明机灵,毕业后没有立即考研,而是选择了就业。他先从一个小企业的会计做起,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就熟悉了会计行业方方面面的情况,工作频频受到企业老板的赞扬,专业技能也不断提高,几年后他就被一家知名的大企业“挖走”,并晋升为财务总监。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般会要求财经类专业应聘者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也因此这类专业的学生不适合毕业后立即选择考研,最好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考研,以便有更好的发展。有心的同学,看到这里应该可以发现“新大陆”了:自己所学的专业适不适合考研,上网浏览所学专业的用人信息,看看此专业的人员需要具备专业以外的什么样的条件。或者还可以去招聘现场了解本专业的用人要求。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做出客符合实际的决定。
   
    第五类:已经饱和或过剩学科专业。
   
    一位中学物理教师,由于觉得在小县城当中学教师教书太清贫太寂寞,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现状,于是就辞去了原来正式岗位的教师职业,报考了西北某知名政法大学的法学研究生,可等到毕业后才发现,法学学科方向研究生早已人满为患,不仅失去了原来的工作,新的就业岗位又找不到,最后只有加入到了“失业”的行列,另谋出路。目前我国百分之九十九的高校都开设有法学等专业,如果选择这类专业方向考研,那就是一条“不归路”了。大家可能认为言重了,在此不妨分析一下,首先是法学等专业开设院校多,门槛高、关口多,而就法学专业来说,如果就业选择律师,那么就一定要取得律师资格证,考取此证比考研难多了。如果想要有效避免这位中学教师所犯的错误,就要多关注目前考研动态,做到知己知彼。

分享到: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10能被5整除吗?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