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 - 话题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和学习应适应社会需求
查看(1675) 回复(0)
fox9319
  • 积分:2834
  • 注册于:2011-04-01
发表于 2011-08-08 13:26
楼主
   
都说新闻工作者是“杂家”。中国的高等教育却是以专业教育方式培养“专家”的,有人比喻为“胡同式”教育。在中国科协2001学术年会上,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我以为清华大学学生的平均水准要比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的平均水准高,因为这些考上清华的孩子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最优秀的青年。”但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认为,在个人创造性、知识广度等方面却并非如此。在哈佛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并不分是哪一个系的,他们可以自由地选课,在知识的大观园里游览、思考,到第三年他们才决定主修什么课程,这样,学生的知识基础就很雄厚,素质提高得很快。中国大学的学生一进校园就被分到了某一个系,这就好像把他们全部领到了一个个的窄小的胡同里让其成长,“你让学生怎么充分发展?”一项全国调查显示,目前大约有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另选专业。(《北京青年报》,2002年6月10日p.36)
  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新闻专业教学方案很难做到跨学科、跨专业。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的学分数在150个左右,学生除了修学分,很少有精力再去学别的了。有的大学已经改革到130个,但教学管理部门的指令性课程达50学分以上,当然这些课程有的在通识教育的范畴。在剩下的学分中,本专业最基本的一些课程又占去了不少学分,最后所剩可供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学分、可供学生自由使用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中跨专业选课基本上成了无法实现的空话,通才教育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新闻实务界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实务的竞争,已经从80年代的稿件层面上升到90年代的版面层面,进而激烈到版组层面,现在俨然进入机制层面了,他们需要的是既能采写、又肯研究有创意,既会管版、又懂合作会管人,既懂媒体、又懂经营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张延平,2002)
  用人单位是怎么看新闻专业人才的呢?经调查,不少实务界人士认为: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做新闻上手很快,但知识面窄,发展潜力不如经济学、法学、政治学背景的学生。不少发展迅速的市场类媒体说,这两年我们不愿意引进新闻系的毕业生,新闻系可能是以任职传统党报为培养方向,不能适应正在变革的媒体格局。有媒体主管甚至认为,我们过去4年的大学本科,用很多的精力在教新闻技能,其实这些技能教育有一年就足够了。(陈小川,2002)新闻实践并不是新闻学教育的目标,就象外科医生的目标并不是开刀、而是如何把病人治好,新闻教育应当教给学生人文追求和综合素养,使他们有超出职业能力的理想和目标。
  传统新闻教育存在太专太窄的问题,其改变有赖于整个教育机制的改变。近几年北大、清华都在实行“宽口径大平台”、注重通识教育的培养方针。在今年的高考招生政策中,北大、清华再次淡化专业的色彩。从今年秋季开始,北大将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本科新生暂时忘记自己的小“专业”。在未来的一两年内,他们将服从大“专业”安排,按照各院系分类,进行统一的基础知识学习,让学生在高年级时,根据兴趣、特长和对学科的了解确定自己的专业。这种模式无论是对学生目前的发展还是未来的转型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农历的正月初一在中国是什么节日?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