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笔记
查看(1631) 回复(0) |
|
jevin
|
发表于 2010-08-13 20:57
楼主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指南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 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 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 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采访的任务,主要是发现、了解和选择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采访的作用有:1.发现和落实线索 2. 获取第一手材料 3.增加感性认识 4.核对新闻事实 增加感性认识的作用有: 1) 捕捉一些生动的情节和细节 2) 增加真实感,增加知识和见闻,获得真知灼见 3) 有记者自己的比较深刻的感受,能写出独到的见解,能写的感人 九、记者需要掌握的新闻事实材料,一般包括:1. 全面情况 2. 主要事实 3. 有关背景 4. 典型事例和细节 十、采访的指导思想: 我们的采访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 具体来说有以下4个方面: 1. 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2. 讲究唯物辩证法3. 要有历史发展观点4. 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由上面四项引申的问题: 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是要真正处理好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二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三是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 * 怎样讲究唯物辩证法? 1. 正确地选择事实 2.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 3. 注意事物的相互联系 * 怎样有历史的发展观点? 1. 要作发展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 2. 要善于从事物发展中捕捉其特点和新意; 3. 要了解事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及其趋势,发掘事物深刻的内蕴 * 在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是,要正确外好几方面的关系: 1. 人民群众和领导个人活动的关系 2. 先进人物和群众作用的关系 3. 领导机关活动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 十一、采访的原则: 记者采访活动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产阶段党性原则。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的说,要坚持以下几个采访原则: 1. 实事求是 2.依靠领导 3.执行政策 4.内外有别 *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应注意划清几个界限: 1. 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 2. 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 3. 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 * 记者在采访中依靠领导,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依靠领导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2. 依靠领导与深入基层的关系; 3. 领导审稿与自己把关的关系。 * 在采访工作中,如何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 一要看形势,识大局; 二要看政策规定和报道时机; 三要看对党和人民是否有利。 十二、采访的工作路线: 记者采访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 深入群众要做到:到第一线去、重要的“心入”、建立采访基点、持之以恒 小知识点: * “身入”与“心入”--也就是采访要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十三、写作的特殊规律及认识依据: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具体来说: 1.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立脚点先服从事实,再是要服从事实的报道; 2. 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3.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 认识依据: 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是: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这一规律,归根结底,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 1. 首先,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就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在新闻与事实关系上的基本观点; 2. 其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3.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体现了新闻对于反映事实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十四、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 1. 纪实写真 2. 用事实说话 3. 交代新闻要素 * 由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引申的问题: 1) 新闻写作要如实地反映事实,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a 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 注意的问题之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之二:不能不顾及宏观事实,在微观中顾及宏观。 b 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的关系 主观脱离客观的表现:合理想象、表述不当 2) 新闻中存在的用事实说话方面的问题: 一是概念化; 二是套话多; 三是事实少,议论多,不着边际 3) 怎样要事实说话: a. 直接陈述; b. 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 c. 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 d. 采取第三人称 e. 注明消息来源。 4) 为什么必须交代新闻要素: a. 是新闻的构成规律所决定的 b. 为适应新闻受众的普遍心理 c. 也是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要求 十五、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 新、快、短、活 * 有关具体要求的小问题: 1) 如何把新闻写短? a. 直截了当,开门见山陈述事实 b. 空话少说 c. 一事一报 d. 语言准确、洗练 e. 善于删改 2) 怎样把新闻写活? a. 运用蒙太奇手法,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b. 运用断裂式行文,多分段; c. 多写视觉新闻 十六、新闻体裁的分类: a 消息 b 通讯 c 特写 d边缘体裁 * 关于每个分类的具体内容 1) 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 a. 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b. 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c. 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d. 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e. 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2)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及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通讯的特点: a. 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 b. 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切,情景交融; c. 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d. 比消息的篇幅长,时效性要求较宽松 3) 特写的概念和特点: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特写的特点: a. 内容集中在一点,着力于细节描写; b. 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 c. 有较强烈的文学色彩,形象化的刻画人物或事物 十七、新闻主题的概念、标准、提炼方法: 概念: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 确定一个好的新闻主题有以下标准: 1. 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 2. 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 3. 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 主题的提炼方法: 1. 从认识事实入手 2. 在比较中鉴别 3. 上头下头结合 4. 选好主题角度 * 关于主题的具体问题 1) 在确定主题的标准中,要正确并有针对性,其中针对性的依据是: A. 党的政策 B. 当前形势 C. 客观实际 2) 在主题的提炼方法中,第一条是从认识事实入手,其中认识事实的制约因素有: A. 事物的多层次,多侧面 B. 本质展示的渐进性,阶段性 C. 主体的实践水平,认识水平的制约 3) 选取角度的方法: A. 从说明或回答政策这一角度提炼主题; B. 从人们普遍关切的角度提炼主题; C. 从提倡基本种时代精神或风尚角度提炼主题 小知识点: * 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 分段的依据:单一性、完整性、逻辑性 十八、新闻选材的概念、原则及要求: * 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 * 新闻选材的原则: 一要围绕主题,说明主题 二要区别主次,反映实质 三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 新闻选材的要求: 新闻选材总的要求是最大限度的体现新闻的价值,具体有: 1. 选新鲜生动的材料 2. 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包括 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要注意三方面的动向:政治动向、思想动向、经济动向 3. 选独具特色的材料 4. 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 新闻选材与写作的关系: 1. 选取准确、真实、生动、深刻的反映事实的材料而进行的写作才能产生有益的传播价值,否则将产生极大的负效应; 2. 新闻事实客观存在,如何反映则为观念形态,这里就有选材的倾向性问题; 3. 新闻事实是一个立体多面材料系列,反映什么会一个目的性的问题 十九、新闻结构的概念及一般规律 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 新闻结构的一般规律的具体要求是: 1. 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 2. 有利于表现主题 3. 适应受众心理 4. 紧凑又富于变化 5. 符合体裁的特点 二十、新闻语言的概念、构成因素、特色 * 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住处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 构成因素:新闻语言以事务语言诉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 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 新闻语言的特色: 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 * 如何做到客观? 1. 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2. 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 3. 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 如何做到简练呢? 1. 要深刻认识事物本质,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 2. 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比喻和警句;3. 在结构上,要强调简捷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 * 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法直接勾勒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二十一、新闻文采的特点及表现 新闻文采总的特点是:缘事而发,淡中有味,也就是要在平淡中见文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叙事突出动感2. 描绘富有美感3. 修辞强调实感 二十二、新闻文风的体现和具体要求 新闻文风总的体现是: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具体要求是:态度明朗;言这有物;短而精粹;新鲜活泼 二十三、新闻敏感的概念、作用、表现及培养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 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以下四种判断能力: 1. 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受众兴趣的能力,也就是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 2. 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重要的能力,也就是会分析材料,取舍内容的能力 3. 判断某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 4. 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 新闻敏感的作用是: 1. 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2. 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 3. 有利于选取最佳的报道角度 4. 能够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 如何培训新闻敏感? 1. 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 2. 要懂得新闻价值 3. 接触实际,注重实践 4. 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 二十四、新闻线索的概念、作用、特点和来源 *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 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 1. 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2. 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 3. 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 新闻线索具有比较简略、可信性有待证实、大多反映现象等特点。 * 新闻线索的来源: 1. 直接来源: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 2. 间接来源:上级渠道,书面渠道,社交渠道,会议渠道,传播渠道 二十五、新闻选择的标准和运用 * 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 1. 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地理/职业/年龄/心理上的接近)、趣味性 2. 新闻的政策标准:A.政治标准 B.新闻宣传思想 C.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 新闻选择标准的运用: 1. 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新鲜、重要、显著、趣味) 2. 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 3. 要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 怎样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1. 某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能不能成为新闻,一要看它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看它是否符合新闻政策。通过新闻媒介公开传播的新闻,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必须兼备,缺一不可 2.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既是互相依存的,又是彼此制约的。新闻报道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新闻价值的根本作用则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从总体来说,我们的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观念是基本一致的,新闻政策有利于新闻价值的实现。 3. 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就是某个事实具有新闻价值,但不符合新闻政策,这种情况,新闻价值就必须服从新闻政策。 4. 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只看到新闻价值,不考虑新闻政策;二是只强调新闻政策,不讲究新闻价值。 二十六、新闻记者的概念、分类、职责、任务、素质和修养 * 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 记者的分类: 根据专业技术职称可分为高级记者、主任记者、记者、助理记者 根据报道手段可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 新闻单位,按记者的活动范围和业务分工可分为: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等 * 记者的职责: 新闻记者的职责,最根本的就是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即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我们无产阶级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当然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 记者的任务: 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任务主要有三大项: 1. 及时采写新闻 2. 反映内部情况 3. 做好群众工作 * 关于记者的任务引申的问题: 1) 在我国,新闻报道的作用主要是: A. 传递信息,沟通情况 B. 宣传政策,指导工作 C. 宣传典型,表彰先进 D. 传播知识,开阔视野 2) 记者怎样反映内部情况这一任务? A. 要有正确的目的 B. 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 C. 要实事求是 3) 记者要经常和读者联系,特别要做好的三个环节工作是: A. 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来信 B. 做好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工作 C. 组织受众评议,掌握反馈意见 * 记者的素质: 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 由记者的素质引申的问题 1) 提高我们记者的政治素质,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A. 在思想上、政治上有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记者讲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 正确的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C. 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D. 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2) 记者的心理素质包括: 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坚强意志 * 记者的修养: 知识修养、作风修养、职业道德修养 1) 当前,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特别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A. 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 B. 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 C. 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记者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坚决反对“有偿新闻” D. 处理好与同行的关系 二十七、采访的准备、方法及深化 * 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1. 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2. 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3. 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 4. 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 5. 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 采访的准备工作分为两种,即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 平时准备: 1. 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 2. 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 3. 多方面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 4. 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 关于平时准备的具体问题: 1) 了解情况和掌握动向的重点 A. 一是各行各业贯彻招待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情况; B. 二是干部和群众在一个时期的思想活动 C. 三是实际工作是的成就、经验、矛盾和主攻方向 D. 四是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典型,冒尖的人和事 2) 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 A. 一要读书看报,广采博取; B. 二要结合工作,重点攻关; C. 注重社会实践,无字“天书”,不可忽视 3) 资料积累的分类: 思想积累、情况积累、信息源的积累、业务资料的积累、知识性资料的积累 临时准备: 1. 明确报道思想 2. 选择、了解采访对象 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 A. 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 B. 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 C. 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D. 对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选择典型 3. 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 4. 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 5. 拟定采访计划 二十七、访问的准备、方法及深化 * 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1. 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2. 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3. 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 4. 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 5. 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 采访的准备工作分为两种,即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 平时准备: 1. 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 2. 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 3. 多方面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 4. 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 关于平时准备的具体问题: 1) 了解情况和掌握动向的重点 A. 一是各行各业贯彻招待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情况; B. 二是干部和群众在一个时期的思想活动 C. 三是实际工作是的成就、经验、矛盾和主攻方向 D. 四是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典型,冒尖的人和事 2) 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 A. 一要读书看报,广采博取; B. 二要结合工作,重点攻关; C. 注重社会实践,无字“天书”,不可忽视 3) 资料积累的分类: 思想积累、情况积累、信息源的积累、业务资料的积累、知识性资料的积累 临时准备: 1. 明确报道思想 2. 选择、了解采访对象 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 A. 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 B. 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 C. 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D. 对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选择典型 3. 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 4. 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 5. 拟定采访计划 对传媒低俗化的理论思考(一般为论述题) 中国的传媒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报纸种类超过1000种,期刊杂志近7000种,电视台达到3000家左右,我国网民数量近亿。蓬勃发展的传媒业,使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 传媒低俗化的界定及其表现。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和需要,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不良倾向。近一段时间,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呈抬头之势,传媒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了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并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有学者把当前中国传媒业的低俗之风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一些社会新闻和娱乐报道细致描写淫秽情节;二是一些事故报道过于直接,场面过分血腥;三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明星的隐私生活和其他花边新闻;四是炒作;五是虚假;六是媚俗。据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有关专家分析,这一“公害”主要表现在: 一是少数媒体采用非常手段,甚至通过偷窥的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明星的绯闻、丑闻、诉讼和琐事上。 二是少数“时尚”报道热衷于对豪宅、盛宴、名车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或者将性虐待等低俗的文化元素当作时尚标签加以追捧。 三是少数媒体以“性”为卖点打“擦边球”,以追求“眼球效应”。 四是少数媒体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比如,无论是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遇袭,还是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都有电视节目号召观众通过短信竞猜。 五是少数媒体渲染暴力色彩,过度追求猎奇。比如,对抢劫、凶杀、强奸等报道津津乐道,细节描写、大标题、大图片,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读者感官。 国内外关于传媒低俗化的研究现状。对传媒低俗化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媒体伦理责任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框架的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则的制定、完善及其国际化,以及关于如何对受众进行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理论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理论流派。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也有不少传播学、新闻学专家较早关注这一问题,在翻译、介绍西方相关理论著作的同时,也初步进行了对策研究,形成了包括一部分专著和重要论文在内的理论成果。 尽管我国传媒低俗化问题与国外及港台地区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其理论成果和相关对策建议。国内新闻界和部分传播学专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对传媒低俗化的苗头予以高度重视,最近几年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国内对此问题的关注逐渐升温,主要集中于现象评述方面,罗列、归纳传媒低俗化的种种表现,初步探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如加强部门监管、强化行业自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 但归结起来,我认为国内对此课题的研究还存在如下缺点与不足:一是对传媒低俗化没有进行学理上的科学界定,分析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二是对中国传媒低俗化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缺乏探讨,尤其是缺乏和国外以及港台地区传媒低俗化现象的比较分析;三是提出的治理措施不够系统,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治理对策;四是对西方新闻传播学前沿理论缺乏跟踪研究,尤其是传媒对社会公德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媒介教育理论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 研究相关治理对策的理论视角。当前,愈演愈烈的传媒低俗化倾向不仅制约了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深入研究传媒低俗化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切实遏制这一不良倾向的蔓延,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其本质、产生原因和社会危害,有助于传媒从业人员与受众迅速划清低俗化与“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建立健全系统有效地传媒监管体制、机制,对于我国大众传媒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对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问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分析,明确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宣传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人心,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理论分析研究的任务。在深入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科学界定“传媒低俗化”?衡量传媒低俗化的相对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该建立什么样的评估标准?(2)传媒低俗化的本质是什么?它的表象和特征是什么?(3)造成传媒低俗化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给社会带来了那些现实的和潜在的危害?(4)国外以及我国港台地区是如何看待并治理传媒低俗化的? 三是应用对策研究的任务。必须建立“党为政治领导,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规范协调,传媒自律约束,社会舆论监督”管理与控制适度的传媒综合治理体系与机制。这方面至少应解决:(1)对传媒低俗化谁负有责任?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责任?(2)党和国家治理媒体低俗化的政策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3)如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规范约束作用?(4)强化传媒的自律,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法律、责任意识。(5)社会舆论和受众如何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合理的举报制度与方式,以及如何整合多方资源对传媒低俗化进行综合治理等等问题。 建立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完善传媒信誉监督制度,构建传媒低俗化评估预警机制是重点。 必须科学界定“低俗”概念,旗帜鲜明地划清“低俗”与大众文化、与“三贴近”的界限;必须建立有政府主管部门、传媒、行业协会、以及受众代表参加的传媒道德监控机构,构建评估传媒低俗与否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促进监管手段的法制化、科学化和可操作化,将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传媒自律、行业规范、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遏制传媒低俗化的网络式的制约机制体系。 新闻工作者在治理传媒低俗化中的重要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但是当前传媒低俗化的不良倾向仍然十分突出,从传播内容、形式到载体,从一般传媒到主流传媒,从传统传媒到现代传媒,低俗化之风大有蔓延之势。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要联系新闻战线的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树立良好形象、切实改进工作”。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必须反映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始终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要遵循新闻宣传工作规律,以“三贴近”为突破口,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和接受信息的特点,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体制和机制,真正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赢得人民群众。 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强自律意识,用过硬的品质修养和良好的行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绝不能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迎合低级媚俗之风的借口与盾牌,让糜烂的精神垃圾腐蚀大众的灵魂,污染社会环境。应该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社会主义办报、办台、办刊、办网络的宗旨作为媒体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绝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把低俗无聊的报道视为亮点、当成卖点。真正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