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设置与培养模式探微
查看(739) 回复(0) |
|
jevin
|
发表于 2010-11-20 23:24
楼主
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与变迁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专业硕士学位成为完善新闻传播教育、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专业硕士学位旨在培养实务型人才,满足传媒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充电的需要,同时也是实践反哺科研的一种方式。
学位设置的合法性 1.行业发展与时代诉求 现代传媒业面对的是全新的传播生态,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诉求。首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通过市场实现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参与市场竞争是传媒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这决定传媒业对能够把握市场动态、聚合社会资源、驾驭资本运营的高端人才的特殊要求。其次,技术变革的海浪也冲刷到传媒领域——原有的传媒理念、生产形式、传播流程、传播渠道、经营管理模式都在新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解构和重构。这决定传媒业对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急迫需求。再次,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的知识语境,现代传媒业需要冲破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向着国际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决定传媒业对文化视野开阔、谙熟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精锐人才的强烈需求。 2.“强实践性”学科特点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实务为导向的学科,其应用性特征突出。它的“强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学科知识的维度。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的核心部分是实践性知识,比如新闻采写、广电编导、广告策划、资本运营等,这些知识不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抑或其它,而是形而下的操作和实践。 二是能力结构的维度。新闻传播学要求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能力。比如将文化理论、市场经济的知识应用到广告的创意与策划中,将语言文学知识应用到新闻的编辑、校稿中,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知识应用到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将经济学、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应用到营销与管理中。 三是工作经验的维度。新闻传播学不是一门“纸上谈兵”的学科,其工作技巧与能力需要在真正的实践工作中逐渐培养、积累和丰富。 专业硕士学位将更加适应新闻传播学学科特点的需要,为传媒行业培养真正具有“强实践”能力的专门性人才。 3.现行教育体制的局限 现代传媒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本科层次的人才在知识积淀、实践经验方面有所局限,而博士层次的人才偏重理论研究,于是硕士层次的人才缺口巨大,而现有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又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扩大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的规模成为必然。 培养模式初探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将金融、新闻传播、社会工作等硕士专业学位列入2007年的启动计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位范式,其培养模式还有待探索。 1. “大传播”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硕士培养的人才理念应该以开放、兼容的“大传播”为理念。它的内涵有三层: 首先,新闻传播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具有极强的兼容性。 现代传媒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附其它相关领域,比如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等等,不仅传播内容可能涉及到,其生产、运作流程也无法或缺。所以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才培养理念首先应该建立在文化、艺术、技术融会贯通的“大传播”理念之上。 其次,在市场化的语境下,现代传媒工作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将内容生产与经营管理截然分离的传统工作模式已被时代所淘汰。也就是说,仅仅擅长新闻采写、编辑、节目制作、发行分销、人员管理等某一方面的业务已不能满足需要,在宽泛的“大传播”知识背景下开展工作,将采编、制作等业务知识和策划、经营、管理等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站稳市场的脚跟。 再次,传统媒体正在和新媒体深度勾连在媒介融合中,仅懂得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运作模式、工作原理和规律已无法适应新需求。 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应观照各种媒体高度融合的“大传播”理念,使毕业生全面掌握纸质传媒、电子传媒、数字传媒等的知识和规律。 2.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机制,应着眼于两点:一培养实务性人才,提升高端知识和技能迅速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二是以专业硕士为中介,连接科研和市场,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比如新型的传媒产品、传媒理念、传媒经验等带入传媒业界,促进传媒经济勃兴,同时,将业界的问题、矛盾、困境、前沿探索等转化为科研的课题。因此,须打破传统的理论主导型教学,转向实践主导型教学方式,搭建“三级化”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级,依托教学资源,搭建课堂教学实践平台。提倡教师注重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的结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将传媒产业的业务、现状、动态、问题等带入课堂,将课堂演变成为一个模拟的传媒场域。 第二级,借助校内资源,打造基础实践平台。整合校内的校报、通讯社、电视台、网站、出版社、学报等资源,作为实践和交流的初级场域。并在此基础上创办模拟的传媒机构,进行仿真性运作。 第三级,联合业界精英,构建高端实习基地。与国内外知名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网站、传媒集团联合,建立高端的实习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派往这些单位进行观摩学习、短期见习、中长期实习、轮岗实习,使学生跳出自己原来工作的窠臼,在先进的传媒单位学习前沿的理念、高精尖的技术,丰富实战经验,提升业务水平。 3.产业介入型“双导师”指导模式 专业硕士应实行校内和校外双导师的指导模式,并让产业发展直接介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思路的创新当中。 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中长期学习规划,课程选择,具体领域的前沿学习,毕业设计的选题、制作等;并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纳入自己的研究项目当中,使学生切实参与一些前沿课题攻关,了解最新的业界发展趋向。 校外导师主要聘请高端实习基地的资深业界人士担任,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毕业设计的选题、制作等,优化学生的实践学习,并使其毕业设计回应工作中的问题、矛盾、经验,发挥实际价值。同时,让合作单位充分介入该学位的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就业指导等,使专业硕士的培养真正体现行业需求。 4.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目前,新闻传播学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是三年,要求学生进行全脱产的学习,专业必修课程较多,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应打破目前的学制,实行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设置最低毕业学分(如36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2-5年内修完学分,并完成毕业设计,参加答辩。二是以在职学习为主,允许其兼顾工作和学习。三是学习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部分,且减少必修课程,开设门类齐全的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适当增大实践学习的学分(比如10-15学分),以工作业绩作为评估学生成绩的重要尺度,推动专业硕士在传媒实际工作中提升自身素质。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