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满分答卷思路分析
查看(940) 回复(0) |
|
tingyu
|
发表于 2010-10-28 02:13
楼主
2007年的考研场景还历历在目,这里发一篇上师大考研论述题的真题、我的作答内容以及答题思路,希望为更多的跨专业考生考传播学,提供启发。
论述题(30分):请评论“不传播就等于不存在”这一观点。(参考书目-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分析思路:这个问题不同大多数问答题,不属于那种直问直答的题目,是个观点分析题。这种题目有个特点,就是有对的方面也有错的方面(傻子才出一个题目让你一口咬死呢),所以需要从辩证两个方面来答,然后再结合实际加以论证。说实话一拿这个题目,我也头昏了,不管是关于传播学“传播”的定义,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的定义,好像都不能解答传播与存在的关系。因为自己好像也没有见过哪里有对这两个名词加以说明的理论,至少《传播学教程》里没有。此路不通,改道。从课本里面退出来,好像现在的广告业中,这个说法还比较说的多,难道“不传播就等于不存在”在传媒界适用?可是天天背的马哲里说“存在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好像也和以人为意志中心的传播活动没多大决定性作用,难道在这个领域里,这个说法不适用?综合以上两点,在一个环境中适用,在另一个环境中是谬论?该如何作答?书上的理论基点在哪?如何解决三段式答题中的“是什么”(定义)?我想到这――头发都乱了。突然,电光火石间,我想起了传播学里的一个知识点,就是P224关于“培养理论”的引言当中的一个知识点――李普曼对现代社会三种环境的论述:现实、信息、主观环境!以此为基点,就可以展开说明,“不传播就等于不存在”在每个环境中的适用与否。具体答题分析如下: 答:(1)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里,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如果马克思他老人家当年能听到这句话,说不定会笑出声来。(我当时答题真的有这一句,所以考试要放松,思想活跃一些,金定海不喜欢思想僵化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学广告没前途)传播指的是信息的传递与信息系统的运行;存在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前者与后者没有决定性的关系,传播不能决定存在,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谬论。(这一段先说错的一方面,列举题目中传播与存在的定义,解决“是什么”,再稍微加以展开论述,进而总结-即“怎么样”――从这里看得出,3W模式是我们答题始终依靠思考的方式) (2)但是,在传播学里,在我们现实生活的信息环境里,“不传播就等于不存在”,却有着一定的正确性。(先表明观点,接下来的3步是,A解释信息环境是什么,B解释为什么“不传播就等于不存在”,C最后结合实际是怎么样,来佐证这一说法――3W模式)信息环境(传播学课本125页最下面一段-what),也称拟态环境,最早由李普曼提出,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处在三种环境的影响当中。(224页最后一段-what)它们分别是:一,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二,传播媒介有选择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信息环境);三,人们脑海中描绘的“主观现实环境”,这是人们行为的依据。(127页最上一段话-why)传播活动,并以此形成的信息环境,对“后两个环境”的形成与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物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与重构活动是在媒介内部进行的,这与真实存在的环境是有偏差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与行为,它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对“后两种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影响着存在。(全段按照“总分总”的框架论述) (3)让我们看看周围的世界吧。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各式各样的宣传广告,或直接或间接,或说 教或鼓动;走出家门,走上街头,怪异的公车车体广告,大大小小的路牌广告,硬塞到你手里的DM宣传单…;打开电脑,网页广告更是琳琅满目!所有的这些,都只有一个目的――它们在对你说,我们的厂家在这里,我们的产品与服务在这里,来买我们吧。不传播信息,你会知道这些厂家与产品的存在吗?――不传播等于不存在。(联系实际,加以说明-how,而且最后一句结尾也比较能吸引老师注意力,记得厦门大学辅导资料有一句,最好以唐诗宋词点缀,我只是借鉴一下该方法,虽不是唐诗宋词,可也能画龙点睛) --考研时,300分的专业课我拿到了248分的高分,传播和广告各124分,应该说是小有心得,上面我答的这题,估分应该有27分左右。如果有哪位想考上海师范大学传播学的同学,可以加QQ群:29776863,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一下,这里还有我考研的第一手笔记和大家分享。 w ww . iky . c n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