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群心理系学生有关的13个的关键字
查看(1084) 回复(0)
smallbs
  • 积分:157
  • 注册于:2010-08-11
发表于 2010-10-18 21:48
楼主
试看情景——小Y新认识了一MM,D同学劝其和MM交往,于是会说:“小Y啊,不要在压抑了,力比多需要释放啊,不然会憋出病的“。这时小C则会不假思索的反驳道:”不要管我,我看你是在投射吧,明明是你自己想找女朋友,还故意找我说事!”不论你是心理系的师生还是非心理学的朋友,相信这篇文章对你来说同样有趣。Psytopic的成员K通过13个关键词,铺展了心理系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读罢不禁莞尔和共鸣。也许您的心中还有其他角度的“心理系学生”形象,不妨和大家分享。
        与一群心理系学生有关的13个的关键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心理系学生们的故事。

        引
      当已经毕业两个月的时候,我尝试写下这些文字,以纪念作为一个心理系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限于我的个人视角,此文记录的生活当然具有片面性,这里就当作抛砖引玉,也请其他心理学人分享你自己的故事。

       入学动机
       当我们从天南海北汇聚一方时,总少不了问对方一个问题——你为啥要报心理学?

       首先是调剂!一半的人会这样回答。你万万想不到,心理系作为考研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她的本科生却有相当部分的人是以非自愿的方式来的。四年后,找工作之际,你会发现被调剂的人中仍然有不少人在后悔,当然却也有相当部分已经喜欢上这个错嫁的“郎君”。

      第二个理由:因为人的心理很神秘,我们要探索它。我仍然记得当初写下的话被登上了系里小报的一角——“相比探索广袤宇宙,更重要的是探索人的内心”。相比当初的理想主义,我们现在的口吻都是现实主义的,当别人问起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探索内心有个结果的时候,我一般会回答是在22世纪,而不是21世纪。

       最后的理由是自救。尽管很少人主动宣称,自己是带着某种心理障碍,或者是心理疾病来的,但的确有人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那自救有用吗?我的答案是乐观的,大家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确提高了。有意无意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显然可以减少我们陷入心理泥潭的机会。

       自我分析
       古希腊神庙的石碑上镌刻着如下几个字——认识你自己;心理学鼻祖冯特将其最主要的方法成为内省法;最受大众所知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更是倡导自我分析。这一切的大背景,让我们这些18、19岁的孩子们,从入学不久就开始了自己长达40、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自我分析生涯。

      记得大一最初的一段日子,我常常在梦醒之后呆做在床上,用半懂不懂的《梦的解析》里学到东西来分析刚刚的梦境。我甚至萌发出用一个笔记本记录大学四年的梦境的想法。而每夜的卧谈里,与其它的男生们不同,我们四个男生不谈足球,不谈政治,只谈对方,谈自己。我们曾依次叙述自己的早期童年经验、初中、高中经历,以力图从自己的成长史中来发掘出塑造当前性格的因素。而剩下的三人也会就对方的经历提交自己的分析报告,着实有趣。

       自我分析有用吗?至少在学术界看来自我分析是主观的,不可靠的。的确具有讽刺意味,研究主观世界的心理学却最讨厌主观的分析方法。更有甚者,认为主观世界无非是生理活动的副产品,我们的活动决定着我们的思考,而非我们的思考控制着我们的行动。
不过一切都不妨碍我缅怀最初那段入迷式的自我分析。当你惊奇地发现自己其实拥有无数的想法、欲念时,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弗洛伊德
       不得不承认,对于弗洛伊德,我们很少人能绕过他。尽管我现在常常表示对精神分析学派的不屑。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们第一次拿到借书证,愣头愣脑地在社科书库里乱窜着,阿姨问我们要借什么书,我们说道弗洛伊德,连“心理学”三个字都没提。在当时的我们看来:心理学=弗洛伊德。最后,我借到了一本破旧不堪的《梦的解析》,小C则借了一本更黄更破的《弗洛伊德与马克思》。

       初读弗洛伊德,才知道他讲得是我们一直很忌讳的“性”的问题。甚至一根黄瓜都能被他拿来说事,据说黄瓜象征着男性生殖器。越是压抑的东西,我们越是愿意讨论,而当时的一段日子,黄瓜、电视塔、图书馆前有着一个大洞的假山,都成了我们的讨论对象。
然后并没有用多久,我就否定了弗洛伊德,当时的理由是卡尔-波普尔的可证伪理论。而我们的同学们也陆续以:过于看重“力比多”、治疗无效等各种理由否定他老人家。至于荣格、阿德勒之辈,更是鲜有人去研究。

       然而,弗洛伊德却对我们有了另外的用途,他老人家知道了估计也哭笑不得。试看情景——小Y新认识了一MM,D同学劝其和MM交往,于是会说:“小Y 啊,不要在压抑了,力比多需要释放啊,不然会憋出病的“。这时小C则会不假思索的反驳道:”不要管我,我看你是在投射吧,明明是你自己想找女朋友,还故意找我说事!”

——————————————————————-
注释:1、压抑:弗氏理论之一,压制底层的“我”,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
         2、投射:弗氏理论之一,将底层的“我”的想法投射到其它人、事上。
——————————————————————-
       呵呵,正如你看到的,弗氏理论是我们日常辩论中的有利武器。特别是其“投射理论”,绝对的杀手锏,对方说出任何不利于你的言论,你都可以立刻指责对方正在“投射”。

       情绪化
       情绪化?你们学心理的也情绪化?也会考试焦虑?也会抑郁?也会为某事焦虑不安?
是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我们也会情绪化,我们也是人,我们也有喜怒哀乐忧。我们的确学过一些调节手段,但这不等于说,我们的理智始终能战胜我们的不良情绪。

       考试焦虑是最明显的体现。一到考试,不少人就整天紧张兮兮,而考研的时候,更是紧张得可怕,这是后话。

       另一个情绪化的具体表现就是失眠。本人即是一例,常常不能安睡,有时无奈地只有打开收音机,而这时耳机却偏偏传来各种“性健康”节目,让人尴尬。而集体失眠却是一种乐趣,无厘头地,一屋子人就都不想睡觉了。于是大家便开始争论各种问题,从世间奇事到人生本质,当然,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每个人的个人问题。

       有一次则更有趣,我们居然集体癔病了—我们宿舍和隔壁宿舍8个人开始对歌,8个男生对歌,你一句我一句,一直从12点持续到第二天三点。
总之,情绪化是与我们时刻相伴的,更准确地说,是和这群年轻人时刻相伴的。

       爱情
       有人问?哪个系的人最会谈恋爱?答曰:心理系的。都知道别人想什么了,难道还没办法俘获别人的心吗?

       话说如此,可真正我们的爱情又如何呢?有的同学会回答美好,而有的人则会丧气地说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啊!”

       书上会告诉我们如何俘获芳心吗?答案是——肯定的,交了。追人的原则,连我都有一套。首先要保证和对方熟悉,最好经常见面(在人家面前晃晃也好,单相思是没用的);还要多赞美别人,因为人们都会首先对喜欢自己的人有好感。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家在人际交往中提取出的上策。可我们都能做到吗?我们真的会尝试运用这些法则到恋爱中吗?

       据我了解,用的人并不多。爱情往往让人昏了头,”恋爱的人都是病人“,而人们在此时只能凭本能行事。而促使恋爱成功的,我想也不是靠的人际交往技巧,而是双方的个人魅力,或是上天的缘分。

       限于都是个人隐私,这个就不便举例子说了。我无非想表达得是,我们的爱情和任何年轻人的爱情再相同不过了。在那美好的爱情面前,我们大多数人是单纯的、毫无心计的。

       网络
       心理系的人的特点首先就体现在网络ID上。一个个都是psychen, psyli, psyzhang,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学心理的。

       而网络上,却很少有适合我们这些人的地方。大众心理学论坛充斥着大量的寻医治病者,而专业的心理学论坛则少之又少。不过除了我这种“信息成瘾”者以外,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在网上找所谓“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家园”之类的地方。同学们仍然是该聊天的聊天,该写博客的写博客,不亦乐乎。

       教科院
       教科院,基本是中国任何师范大学最奇怪的一个学院。本来教育应是师范大学最重要的事情,但教科院的师生却从未受到重视,老师的科研经费相对别院来说要少得多,而学生的就业率又基本最低。那么你会问,我跟你讲教科院干什么?殊不知,有个重大事实:在中国三分之二的心理系在师范大学,而大多数心理系均在教科院。

心理系凭啥在教科院呢?这点我也说不清楚,而确定的事实是,我国的心理学长期以来将教育心理学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于是有了“教育心理不分家”之说。但今天的心理系师生是绝不会以呆在教科院为荣的,我们的一位老师甚至说过:“什么时候心理系从教科院独立了,那么心理系也就出头了“。似乎是说,心理系若是不独立,这个学校的心理学就永难见天日。你不能说这话没有道理,例如我国的北师大、西南师大(现已改为西南大学)、华中师大的心理系均已从教科院中独立,成立了完全独立的心理学院,而这三个学校的心理学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甚至连教科院的院长也是长期由心理系和教育系来争夺,比方说我们学校,暂时由心理系的老师当了院长,师生们也一个个觉得脸上有光。

       心理系学生对教科院略有反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其浓厚的理科意识。啊?原来你们是理科阿!你们不是在教育学院吗?这您就又不知道了,全中国几乎所有大学的心理系本科生,在高中时都是学的理科,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他们也是耳熟能详。而与学教育的一些整天”舞文弄墨、耍嘴皮的人“呆在一起,也让心理系的部分极端学生觉得很没劲。客观的说,虽然不是所有的心理系学生都坚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取向,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对心理学的”理科“地位给予了肯定,即使不懂实验、统计,这些心理学中最理科的部分,他们也往往会对搞实验、统计、测量的人报以敬畏的态度。

       正因为这些,心理系往往与文科性质极强的教科院格格不入。不知这个情况何时能够改观?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浙大、中山大学这些综合性学校的心理学是完全独立于教科院的,例如浙大的心理系就属于理学院。

       上课与考试
       上课看起来像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可我却基本没有什么说的。我们的课堂与其它学科的课堂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老师也并未因为研究心理,而都了解如何来传授知识。我想说的是,上课对我们来说,并非那么重要,甚至有些太不重要了,特别当授课老师难以驾驭课堂的时候。

       在大学,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图书馆,而非课堂。通过图书馆,你完全可以独立学习一门其它的专业,当然你也可以更好地来学习心理学。

       考试则是很鸡肋的事情。即使是我们班从不学习的学生,在考试前背几天书也能过关。原因很简单:心理学的知识结构却并非如物理、化学那般讲究层层逻辑,数学运算,它的知识较为松散,而理解记忆作用更强于演绎思考,至少针对考试上如此;而心理学的语言又过于常识化,即使你不太懂术语,你也能大致表达出的你的意思。所以说,对于一个心理系的学生来说,兴趣与专研显然比考试更重要。

       心理咨询
       正如避不开弗洛伊德,我们同样也避不开心理咨询。甚至在外行人看来,心理咨询=心理学。比如总有人会告诉我,我应该留在某某城市工作,开一个心理诊所,因为在这个城市寻求咨询的人数量可观,而且我的经济效益也会很客观。

       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澄清这个观念,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甚至并不一定是主要部分。而对心理咨询这门课的学习,在中国大学心理系的课程中,几乎只占了不到五分之一的比重。在中国的主流的心理学里,心理咨询同样不占主要位置。你如果翻翻中国最权威的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报》,你就会发现,上面都是充斥着数据以及各式各样的术语,而这些几乎完全与心理咨询行业不相关。

       当然,讨论心理咨询不是本文的重点,我只是想提及心理咨询与我们这些学生的关系。我们大概会学两门与咨询相关的主干课:《心理咨询》、《临床心理学》。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对心理咨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缺乏实践机会,大多数人的兴趣往往停留于空想。

       正规的咨询培训没有,互相咨询却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又一乐趣。若是A君闷闷不乐,B君可能就会凑上前问:“老兄,你怎么了,我帮你咨询下如何?”于是 A君可能会一五一十地倾诉,更有甚至,还煞有其事地装成一个抑郁或是强迫症患者。也可能反过来说:“不是吧,我看你这几天好像情绪不好阿,具体说来我听听!”其实,大家都明白:我们并无真正的咨询功夫和经验,相互寻求咨询也只是博得一乐。

       不过有一点不得不提到,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不少同学还是会有意无意地,运用心理咨询课上学习的知识。比方若真是有朋友来诉苦,另一方则会倾力倾听,时不时报以点头和微笑,还颇有些咨询师的派头。因为咨询中很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之说,即面对来访者,应首先对其给予积极关注,其次才是运用技巧解决心理冲突。而这一点有时也有害处,有的人则有了时常对别人刨根问底的习惯,比如问及对方的早期经验、学校教育等等。殊不知,有时候朋友只是倾听就够了,若每次都将朋友当作你的咨询病人,那就要出问题了。

       被试
       这个词除了搞生物的,一般人大概也不会太熟悉。可“被试”两字却是我们心理系学生的高频词。

      “你今天又当被试去了?”

      “是啊,都烦死了,那人不知道搞了些什么心理旋转任务,我脑子都晕了!“

       基本每个心理系的学生,在进校不久,就会开始自己长大四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被试生涯。为什么呢?首先你要明了主流的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她和物理、化学一样,以实验、测量方法为主流研究方法。而物理、化学很简单,找一些仪器,试验对象永远是不会动的物体;即使是生物学,其被试也最多是会到处跳跳的小白鼠。而我们心理学不同,其研究对象是人,而心理实验、测量的对象也只能是人。可那么多被试哪里找?在国外,研究人员可能还会付费招募被试,而在我国,大部分被试都是我们这些心理系的本科生。

       如果你没有从事过心理学实验的主持,你可能不知道这里的苦衷。你也许会说,不就是找几个人做做题吗?其实,做一个心理学被试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人实在太特殊了,他们不像小老鼠,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我记得本人做毕业论文时,发现被试们就极为有趣。我的实验任务很简单,就是让一些词语在计算机上呈现,让被试立即写下他或她看到的词。由于设计的缘故,我就是想要一些人看得到词语,一些人看不到词语。可偏偏有的被试就找麻烦了,有一个女生就始终问道:”为什么别人看得见,我看不见呢?“看她的语气,仿佛在说,”为什么别人考试都能及格,我却不能及格呢?“我不得不安慰她,我们这个测试不是能力测试,你看不见并不反映你能力问题,这个只是简单的个体差异。” 更让我哭笑不得的事,等全部实验做完,发现实验室大门上已经不知哪位受了打击的被试画了一张哭脸,还写到自己受了深深的伤害。到这里,可以看见人是很奇妙的动物,我本来只是要把一群人的成绩汇总,根本不会关心谁的具体成绩,而每个人却对自己的成绩慎之又慎。再次验印了那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宇宙“。

       对于心理学被试,你始终要好好关照他们,既要让他们按照你的要求,也绝不能伤了人家的自尊心。

       你若是有机会,一生中可一定要当一回心理学被试。那种感觉很奇特,这不是考试,你不需要如准备高考般努力,而事实上,你却表现得比高考更努力。你的考官却根本不关心你一个人的表现,只会关心一群人的平均成绩是否符合他或她的假设。顺便再说一句,当前对被试隐瞒实验意图已是常事,你可能被告知来测试反应快慢,而事实上考官是想观察你的记忆表现。等你发现被骗之时,考官可能会在实验室一角偷笑了。

       考研
       当前心理学考研已成热门中的热门,而本人恰好有经历过考研,所以也在这里道出我们的一些经历与大家分享。

       你可能会首先认为我们本门考研是不会太紧张的,至少考上的同学都是有着轻松的心态。其实不然,如大多考研人一样,我们同样紧张、焦虑。包括考上北大、北师大、浙大这样名校的学生,你也会发现他们平时也焦虑得可笑。例如走在路上疯癫地歌唱,或是在自习室的走廊上高喊一声:”我崩溃了!”然后立刻消失。而失眠则更是常事。更有甚者,一位已经考上心理系全国前三的某名校的GG,每次下了自习都会拿路边的垃圾桶出气。每当我们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垃圾桶可怜地、哀怨地倒在路边时,便知道某GG已经闪过。

       相信看到了我们的紧张,已经让不少正在准备考研的看官轻松了不少。接下来你会问,你们因为学了心理学,至少有一套成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的任务就是让你们更加轻松。我想说的是,的确有方法,不过有道是”无招胜有招“,有两个笨方法仿佛人人受用:抄书、背书。

       抄书?抄书干什么?呵呵,当然不是机械地抄书,”抄书“是我们做笔记的代称。我们通常都会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笔记本,而上自习的干的事情就是将书上的东西” 抄“到笔记本上。为什么强调抄呢?因为有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做得工作实在是太无趣了,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有时候完全是把书上的东西原封不动的般到笔记本上,有时候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傻得不能再傻的事。后来有人借我笔记时,我一般都会说,这实在没啥看的,都是抄书了。当然,还是得承认”抄书“还是有水平高低之分,高水平者抄书的时候会自己记忆、有条理地组织知识、加入自己的思考,其实窍门也就在这儿,一般人我也不说的。不过,再怎么高明的“抄书”也有相当大的原封不动地抄书成分,所以还是称之为”抄“更让人心理踏实。

除了抄,剩下就是背了。更准确一点说是记忆笔记本上的知识。如何记忆呢?背呗!而且最好的方法是一边读一边背,所以你会惊奇地发现考研最后时期,自习室的走廊上有一群人,嘴里既不念洋文,也不念马克思,而是念着什么性格、人格、智力、主观反映等等。不用说,这群傻瓜就是我们了。心理学采用的是理科的研究方法,但是用文科的方法——诵读记忆,却是学习它的最好方法。我们一位考上北大的MM就是深喑此到。
看完了这些,相信对准备考研的看官也是增加了信心,给了些许启示吧。

       找工作
       心理系的毕业生出来能干什么?这是一个问题。或许这样问更好,某某某毕业了能干什么?

       我们的一位老师时常告诉我们:要忘掉自己是学心理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专业太缺乏技术含量了,你告诉别人你是学心理的,别人会问:”我们学校的学生上课不听讲,你能解决吗?我的孩子不爱和人说话,你能让他变开朗吗?我的员工工作不努力,你能让他们努力吗?“如果是应聘时,心理系的学生都会一口确定的说:”能,我们有一些方法“,然后他或她就会开始搬弄书本那点知识。而事实上,我们的内心深处都会说不能。

       确实不能,至少对一个刚毕业的心理系学生不能。去控制人、改变人,始终是件难事。而与人打交道,经验和智慧有时候往往比心理学理论重要。所以,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你用你的经验和智慧来一步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在适当之处运用心理学的人际理论、激励理论等等,反而能获得成功,其效果远甚于纸上谈兵。

       这样就回到了开头的话题,决定我们能否找到工作,或是找什么样的工作,不在于我们是否是学心理的,而在于我们这个人的自身修养、智慧。

       所以我们的同学们在毕业之时,也是找到了一些有意思的工作,比方说卖路由器的、做网站编辑的、写网页代码的、教数学的,还有准备写纯文学小说的。看起来这些人已经脱离了自己的专业,可是谁又能说他们没有在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呢?当然,除了考研的人,最大多数的人还是去了中学当心理辅导老师。有一天,看着一位同学的QQ签名已改成了”新生开始军训了”,我不禁怀疑,这个还仍然是孩子的人,如何去做另一群孩子的心理辅导呢?他自己能否在新的中学环境里适应呢?不过转过来又想,谁天生就能给中学生做心理辅导呢?如歌中所唱——”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相信这个孩子也一定会在困难和挫折中慢慢成长。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35+35等于多少?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