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 话题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查看(518) 回复(0)
ruier123
  • 积分:12839
  • 注册于:2014-05-29
发表于 2015-09-19 11:06
楼主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具体要求为:
1.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德,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 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 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开创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 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 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三、培养方式:
1.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学实践的组织与实施。
2.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四、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1. 课程与必修环节设置
攻读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以下课程的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 36学分。


  
  

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时

  
  

学分

  
  

任课

  

教师

  
  

考核方式

  
  

备 注

  
  

  

  

  
  

  
  

  
  
  

  
  
  
  
  11045100001
  
  外语
  
  1
  
  70
  
  2
  
  研究生院
  
  考试
  
  

  
  11045100002
  
  政治理论
  
  1
  
  36
  
  2
  
  研究生院
  
  考试
  
  

  
  11045100003
  
  教育学原理
  
  1
  
  36
  
  2
  
  研究生院
  
  考试
  
  

  
  11045100004
  
  课程与教学论
  
  1
  
  36
  
  2
  
  研究生院
  
  考试
  
  

  
  11045100005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1
  
  36
  
  2
  
  研究生院
  
  考试
  
  

  
  11045100006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
  
  1
  
  36
  
  2
  
  研究生院
  
  考试
  
  

  
  专业及
  领域
  
  
  11045107001
  
  生物课程与教材分析
  
  2
  
  54
  
  3
  
  生科院
  
  考试
  
  

  
  11045107002
  
  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2
  
  54
  
  3
  
  生科院
  
  考试
  
  

  
  11045107003
  
  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
  
  2
  
  36
  
  2
  
  生科院
  
  考试
  
  

  
  11045107004
  
  生物学科发展前沿专题
  
  2
  
  36
  
  2
  
  生科院
  
  考试
  
  

  
  

  
  

  
  

  
  
  11045107005
  
  生物学科学习理论与方法
  
  2
  
  36
  
  2
  
  生科院
  
  考试
  
  

  
  11045107006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2
  
  36
  
  2
  
  生科院
  
  考试
  
  

  
  11045107007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
  
  36
  
  2
  
  生科院
  
  考试
  
  

  
  11045107008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2
  
  36
  
  2
  
  生科院
  
  考试
  
  

  
  11045107009
  
  中外教育简史
  
  2
  
  36
  
  2
  
  生科院
  
  考试
  
  

  
  11045107010
  
  教育政策与法规
  
  2
  
  36
  
  2
  
  生科院
  
  考试
  
  

  
  

必修

  

环节

  
  开题报告
  
  2
  
  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学院提交培养计划、选题报告各一份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2
  
  提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
  

  

  实践环节
  
  3-4
  
  1
  
  8
  
  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向学院提交实习总结
  
  其他
  
  

  
  

  
  

  
  

  
  同等学力补修课程
  
  

  
  植物学
  
  

  
  

  
  

  
  

  
  

  
  

  
  

  
  动物学
  
  

  
  

  
  

  
  

  
  

  
  

  
  

  
  遗传学
  
  

  
  

  
  

  
  

  
  

  
  

  
  2. 必修环节要求
(1)论文选题及报告要求:学生学习第二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选题应紧密联系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院根据研究生选题情况,成立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审查小组由具有研究生培养经验、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开题报告须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论证合格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2)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要求:第3学期提交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报告。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学位论文进行一次阶段性检查,并检查培养过程中其他环节的完成情况。中期检查由培养学院组织实施。学院组织有导师参加的3-5人检查小组,学生要着重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论文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对选题报告内容中不相符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导师对学生中期检查情况给出评语,评语包括对已有工作评价,以及对计划完成情况、学生表现和今后工作的评价。检查小组对中期检查给予评定。在中期检查中,专家组认为确有创新、有可能成为优秀论文的学位论文,应予以重点关注。对于中期检查评定不合格者,应对该生提出修改要求,并在半年后再次进行论文复查。没有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的学生,不能进行论文答辩。
(3)实践环节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实践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尽可能采用顶岗教育实践的方式)。


五、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学位论文至少应有2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人以上(单数)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相关学科的中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不参与其本人的论文评阅与论文答辩,论文评阅人不得兼任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答辩等工作按《西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六、学位授予与毕业
完成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取得规定学分,按规定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相应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自主择业”,学校对其就业进行指导,按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程序办理就业与派遣手续。


七、其它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硬币有几面?(答案为数字)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