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 话题

西南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外文学史
查看(666) 回复(0)
ruier123
  • 积分:12839
  • 注册于:2014-05-29
发表于 2014-08-11 14:22
楼主
一、 填空(每空1分,共24分)  
1.“四书”指的是以下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2.《史记》“五体”指的是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
4.在晚清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
,五四时期提出“人的文学”主张的是
5.小说《倪焕之》的作者是
;小说集《超人》的作者是
;戏剧《原野》的作者是

;散文《我与地坛》的作者是
;诗集《孩儿塔》的作者是
6.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是
7.《文化批评》是现代文学社团
的文学刊物;《中国新诗》是现代文学社团
的文学刊物。
8.小说《人生》的主人公是


二、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楚辞”的内涵  《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2.“三言”的小说史地位  
“三言”的出现,代表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二拍”的出现,开创了文人拟作话本专集的先例,在古代小说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3.“革命+恋爱”小说模式   
4.《红高粱》  
《红高梁》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时期小说。小说中所描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印象,散发的中国民族魂,无疑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与以往“寻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的相异性。小说展现出的一系列独特意象:“颠轿”、“野合”、“敬酒神”等撼人心魄的情景,那方圆百亩随风摇曳、舒展活泼且情感热烈的棵棵高梁;那人迹罕至、充满神奇色彩的十八里坡;那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与血红的高梁……所有这一切,都能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新约》  
《新约》是基督教独立的经典,主要记载基督的经历以及教徒传教的过程。主要讲的耶稣降世、教导、传福音等,教会的建立,神国度籍着耶稣基督的审判后的建立,神之民真正得赎的见证   
6.感伤主义文学思潮  
感伤主义是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出现的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旅行》而得名。又称主情主义。因排斥理性,崇尚感情,也称
前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发源于英国,后传入法国、
俄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   
三、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征。  
一、亲切淳真平淡自然的风格:陶渊明瞅诗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习见。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用人们熟知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让人一读就懂,吉感亲切。  二、浑融完整,高远入化的意境:陶渊明不重视实境的描绘,取景大都平淡无奇,并不拘泥于眼前的实有,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即意中之境;又不求形似,只是勾勒景物的轮廓,自然景物只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这种以意造景的手法,使自然景物都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与人的生活、感情融成一片。  三、精工凝炼、本色自然的语言:陶渊明的诗语言质朴无华,平易浅近,平中有奇,淡中有味,不加雕饰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四、真淳隽永的理趣:陶渊明田园诗作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理趣盎然、情理交辉。诗人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   
2.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一.主题的专一和明确。二,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刻画人物形象。三,鲜明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四,叙事和议论结合。五,语言通俗化,平易近人。   
3.简述80年代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   
四、论述题(共54分)  
1.刘熙载曾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就此请你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他评价的是苏词创作哪一方面的特点?这一特点对词史的贡献何在?(16分)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
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词境的拓展。 苏轼革新词体内容和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旧藩篱,使词从“花间”“尊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其二词风的改革。 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扫旧习,以清新雅练的字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逸的气象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花草蒙拾》),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形成了与苏诗风格相似的词风。其三,风格多样化。  唐五代以来,词以婉约为宗,风格单一。苏轼认为,词的风格不应偏侧于婉媚一隅,而应如诗一般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其四,以词陶写情性。 他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注入词中,并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结合在一起。开拓了词的抒情功用,使词于合乐歌唱之外有足以自立的文学价值。   
2.详细论析莎士比亚悲剧对古希腊悲剧传统的创造性继承。(18分)  
一、悲剧主题的比较。古希腊悲剧主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与命运的斗争;莎士比亚悲剧则表现的是一个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时的社会“失衡”状态。  二、悲剧人物的比较。古希腊悲剧的人物象所有的古典艺术一样,是类型化的,单纯明晰,大多数主人公的善恶基调都是极其鲜明的。而莎翁悲剧的不朽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则来自于它所创造的那些复杂而丰满的人物,他们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是个性化的。  三.悲剧冲突的比较。在古希腊悲剧中,戏剧的冲突显得表面化和绝对化,剧作家们多半注重对冲突外在形态的描写,主要描写人物在与命运抗争时所受的种种打击和磨难。在莎氏悲剧的冲突中,总的道德倾向是分明的;但作者并不满足于冲突表面的善恶分明,而是把他的笔深入到冲突双方的行为动机以及与冲突相联系的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去,这样就可以使观众把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结合在一起去辩证地分析人物事件。再者,莎氏悲剧冲突中,主人公的行为动机首先是出自个人的愿望或情欲,而不是其它。     
3. 论述《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20分)   
1、 小说中心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祁老者引为自豪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老舍抓住了维系这个堡垒的内在文化纽结,把它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体环境和广阔深邃的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加以表现,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思。  
2、 小说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企望在战火中焚毁国民性的劣根性,显示了改造与重塑“国民性”的努力。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185+115等于多少?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